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變革農業生産模式,讓種田輕鬆快樂

  • 發佈時間:2014-12-09 07:32:1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湖北省荊門市棉花機械化採摘示範現場會11月5日在京山縣永隆鎮召開,標誌著棉花機械化採摘在荊門地區示範成功,率先在長江流域棉區開了棉花機械化採摘的先河。無獨有偶,前不久在黃河流域的河南省安陽市郊外,棉花都已成熟,綠葉枯萎,白花綴滿枝頭,無人機在噴灑農藥,隨著採棉機勻速開過,棉稈上立刻變得光禿禿的,棉花被自動吸入透明密閉的大箱子裏……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組織召開的“棉花全程機械化現場觀摩暨中棉所新品種展示會”上的情景。中棉所所長李付廣説:“全程機械化植棉一旦實現,我國棉花生産用工將下降70%以上。”

  ——新聞緣起——

  人工成本佔比大讓農業發展“很受傷”

  據統計,2003年—2013年,我國棉花種植成本呈剛性上升趨勢,從677.4元/畝增加到1939.7元/畝,人工成本比例由45.7%上升到60.4%。山東德州棉花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種植一畝棉花,按照2013年國家臨時收儲價格1800元/噸計算,去掉成本,毛收入僅300元。

  在安陽召開的“中國農科院糧棉油增産增效技術整合生産模式研究工作會議”上,李付廣説,我國棉花生産用工50%—80%用於棉花後期採摘。特別是大批農村青壯年轉入城鎮從事其他産業後,使得農村勞動力出現老齡化、婦女化,勞動力緊缺,加上農時季節性要求,採摘期高價格也難以找到人工。“發展機械採棉必將大幅減少人工投入,提升我國棉花産業發展的競爭力。”

  勞動力緊缺,成本快速增加不僅是棉花産業的困境,在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王漢中説,靠人工直播種植的傳統油菜生産,每畝物化成本約185元,人工成本約800元,合計985元;若按傳統生産180公斤/畝的高産量,每公斤菜籽5元收購價格計算,每畝收入900元,農民每畝虧損85元。

  ——核心關注——

  技術整合生産模式打破辛苦種田不賺錢

  辛辛苦苦種田,還不賺錢,為打破該困境,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從2013年開始,中國農科院開展了糧食“增産增效技術整合生産模式研究計劃”,先後啟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技術整合生産模式研究,大力加強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協同創新和轉化創新,為農業部“高産創建”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撐。目前中國農科院已有12個研究所、350人參加,院外協作單位達210個、1400人。從增産和節本兩方面,展現了技術整合示範的巨大潛力。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説,在水稻增産增效方面,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大幅提高水稻産量,形成了“主導品種+集中育秧+統防統治+全程機械化”的雙季稻高産高效生産模式。2013年,該生産模式在江西上高千畝示範中,早稻中嘉早17機插畝産569.4公斤,晚稻H優518畝産603.1公斤,雙季稻機插雙季畝産1172.5公斤。

  “我們還通過農機農藝融合,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其中,採用集中基質育秧、窄行高速作業、稻田機械開溝、切草收割還田、履帶旋耕整田、精確定量施肥、病蟲機械防治等雙季稻機械化的核心配套技術,實現雙季稻生産輕簡化、整合化、規模化、標準化,實現了種、管、收各環節的全程機械化,人工投入和種植成本大大減少;適合的統防統治田間管理技術,將機械化與植保技術相結合,通過寬幅遠端、航空噴霧等方式,實現水稻田間病蟲害防治的機械化,提高了藥物噴灑效率、防治效果,並採用遠距離遙控操作,避免農藥對作業人員的危害,降低了人工投入,節約綜合支出費用進而降低生産成本。”程式華説。

  油菜生産也是如此。王漢中説,傳統油菜生産,農民每畝虧損85元。當採用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産模式後,菜籽實際畝産可達210公斤。如中雙11號菜籽含油量達49%,其收購價格比一般品種高10%以上,按其每公斤5.5元收購價計算,每畝種植收入1155元。扣除機械、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成本約425元/畝,清溝排漬人工投入60元/畝,每畝純收益約670元,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收益約755元,農民高興得不得了。

  李付廣説,機械化植棉和採摘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在採摘、運輸等過程中異性纖維對原棉的“三絲”污染,效益顯著。

  ——專家觀點——

  面對三大制約農業需整合創新增産增效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説,我國糧食生産今年有望實現“十一連增”,但面臨著三大制約。“靠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産量潛力不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每年減少耕地600萬—700萬畝;“靠要素投入提高産量受到制約”,我國幾乎所有糧食作物的生産成本都高於國際水準,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等,不但邊際效用遞減,還推動糧食價格不斷上漲;“靠現有品種技術提高産量缺乏後勁”,近年來我國糧食單産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主要是缺乏突破性新品種,特別是産量和品質、適應性等結合得好的品種少,現有品種難以適應大面積機械生産等。

  陳萌山説,為回答“怎樣形成面向國家需求、面向三農的農業科研體系,關鍵時刻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作用”這一命題,中國農科院啟動了“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通過技術整合實現我國農業增産增效。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要真正做到“頂天立地”,圍繞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策劃重大科技行動,組織全國農業科研力量協同攻關,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産出等。

  他説,“增産增效技術整合生産模式研究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創新一批高水準科技成果。組織聯合攻關,加大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及全程機械化、肥水藥高效利用、防災減災、病蟲害綜合防控等單項技術研究,為實現更高産量和效益目標提供技術儲備,發揮高産高效技術模式的引領作用。“還要整合一批增産增效模式,建立科學、規範,可複製、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産模式,尋求糧食高産高效生産的整體解決方案;建成一批固定示範轉化基地,加強基地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生産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和資訊化要求,進行長週期、大面積示範展示和科技培訓,加快成套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培養一支高水準的專家隊伍……”

  目前,農業增産增效整合示範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陳萌山説,玉米項目在黃淮海、西北、東北、西南玉米産區安排了千畝示範片,開展包括免耕深松及水肥一體化、密植化控抗倒防衰、機械精播與籽粒收穫等技術整合和示範,有望在黃淮海地區實現大面積“玉米噸糧田”目標;小麥項目在河南、河北等主産省部署示範基地12個,在全程機械化基礎上整合了秸稈還田、新品種與種子包衣、病蟲害綜合防控、新型肥料、麥田墑情自動監測等技術;大豆項目在黃淮海地區,重點整合示範“中黃13”等優良新品種、病蟲害防治、除草劑安全施用、測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損失機械收穫等技術。

  “我們將構建全新的農業科研技術體系,還將帶來農業科研技術路線的變革。”陳萌山充滿信心地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