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日報: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2-09 07: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近一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牢牢把握髮展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也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豐富啟示。

  啟示之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對這一新形勢,我們著力在改革上發力,創新發展理念、政策、方式,全面推進重要領域、重點環節改革,激發了市場的巨大活力。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帶來新註冊企業“井噴”式增長,今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60%以上;營改增改革試點持續推進,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今年前3季度營改增實現減稅超過1400億元。事實證明,唯有快馬加鞭推進改革,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啟示之二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一年間,我們沒有隨著單項指標的短期小幅波動而“起舞”,搞強刺激、放鬆銀根,而是始終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據統計,前3個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品質更好、結構更優,經濟增長動力更加多元。

  啟示之三是堅持底線思維。底線思維是安全閥,是穩壓器,也是保險杠。我們在“進”的同時,也強調“穩”,牢牢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凡事從壞處準備,在穩定外貿、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出臺了諸多強有力的扶持政策,給可能冒頭的風險打“預防針”,大大增強了市場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

  新常態有新機遇,但也決不等於全是一帆風順、“鶯歌燕舞”。眼下,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不僅表現在新興産業短期內還難以形成像傳統支柱産業那麼大的拉動力,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完全形成,而且表現在不少地方、行業和企業正在承擔著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

  面向未來,能不能適應新常態,有效應對各種挑戰,關鍵在於“穩”的同時主動求“進”,關鍵在於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的力度。過去一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市場蘊藏的活力就能持續迸發出來。當前,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提高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品質,狠抓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加快釋放改革紅利。(經濟日報評論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