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渠百庫”的多重效應

  • 發佈時間:2014-12-09 05:14: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冬天正是興修農田水利的好時節。在河北省盧龍縣印莊鄉岳各莊村,種植戶岳學民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雖然趕上大旱之年,但水稻仍達到了畝産1000斤,生態水利工程功不可沒。”岳學民説的生態水利工程就是連接有著121個水庫的引青灌渠生態水系工程,正是因為有了它,盧龍61萬畝土地得到了最為有效的潤澤。

  50年接力治水鋪就“命脈水網”

  “一渠百庫”水利工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興建,近年來陸續開展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工程,輸水能力顯著提高,從主幹渠道渠首至渠尾輸水運作時間由原來的7.5天減少到3天

  盧龍縣地處淺山丘陵區,農業生産條件差,糧食産量低,農民生活貧困,乾旱缺水嚴重制約著該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958年起,盧龍縣掀起了水利建設高潮。在1976年前後,引青幹渠以青龍河為水源,修建了主幹渠一條,全長52.3公里,並有重力壩、引水閘、排沙閘、穿山隧洞、渡槽等設施,建成了國家級大型灌區。此後盧龍縣又開展四條分幹渠建設,建成支渠279條,總長308公里;鬥渠874條,總長331公里,形成了一個集攔擋、儲存、協調、使用水資源為一體的農田灌溉網路體系,使得全縣12個鄉鎮、286個行政村、28.2萬人口全部受益。

  “一渠百庫”水利工程自上世紀70年代主要工程竣工以來,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受修建時期標準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各類水利工程出現跑、冒、滲、漏現象,輸水能力降低。為了灌溉工程保持長久健康,該縣從新世紀開始,新增近億元投資大力開展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工程,完成工程量40.45萬立方米,骨幹渠道已有五分之四實現了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另有庫塘、渡槽、隧涵、泄洪閘、節制閘、分水閘等各類附屬建築物1403座,不僅如線上串珠般地使百座以上水庫及眾多坑塘作用得到了全面發揮,有效打通到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里”;同時最大限度杜絕了跑、冒、滲、漏現象,從主幹渠道渠首至渠尾輸水運作時間由原來的7.5天減少到3天,渠道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3提高到0.45,年節水達到1420萬立方米。

  灌區條件的改善,不僅徹底解決了農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更使農業生産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截至2013年,盧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8.8萬畝,糧食總産量達到232456噸,畝産458.5公斤,14年間糧食總産量年遞增0.92%,糧食畝産年遞增2.69%。

  管水科學化,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

  1995年到2013年的近20年間,盧龍地區生産總值按可比口徑增長了5.6倍,而用水量僅增加了0.15倍,節水效益十分顯著

  “水是一種寶貴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引進了水源,就要使百姓受益,不能浪費,更不能為患。”盧龍縣水務局局長張志強説,“一渠百庫”水利工程讓盧龍告別了乾旱,深知缺水之苦的盧龍人一邊修繕健全水利設施,一邊挖掘高效管水、用水之道,探索水利管理創新,讓水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在維護原有水利系統的同時,盧龍縣水利部門從管理入手,探索實施技術創新工作。今年7月份,引青灌區自籌資金200萬元建設資訊化管理系統在全市率先上線運作,實施精密化用水調度,盡力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引青灌區管委會主任趙來生説:“設備主要功能是進行雨情水情的測報,水量的計量,水費的計收,特別及時到位,秦皇島市是第一家,在全省縣管灌區也是第一家。”

  引青灌區資訊化管理系統啟用後,引青灌區大嶺管理站站長姚秀勇松了一口氣,此後他和同事們再也不用下雨天打著傘蹲在渠邊觀察水位了,自動觀測設備會把水位數據實時傳遞到電腦上,並通過網路發送到水利系統每一個工作人員的手機上。姚秀勇説:“原先我們觀察水位要去渠道上,特別是下大雨打雷時候,很不方便,有了這個觀測設備隨時可以監測水位變化,根據變化科學調水。”

  同時,為確保農業用水,全縣積極探索用水管理改革。確立水權,推進計劃用水和定量供水,建立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節獎超罰”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用水指標體系,每年按市水務局下達的用水指標和《盧龍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確定年度用水計劃,進行水量分配。各村用水者協會按照用水指標,給各戶充值用水,有效減少水資源濫採濫用。

  這組數字見證了節約用水的巨大成效:1995年盧龍地區生産總值為174768萬元,綜合用水量0.95億立方米;2013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977758萬元,綜合用水量1.1億立方米,近20年間經濟總量按可比口徑增長了5.6倍,而用水量則僅增加了0.15倍。

  以大蔥種植為特色的三里店村一直是一個用水大村,在最近兩三年間大蔥的種植面積上漲了三分之一左右,可由於實施了節獎超罰措施,全村生産和生活用水量卻由原來的25萬立方米減少到了23萬立方米。

  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豐收

  農田水利工程的實施,既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也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盧龍縣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的實施,為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沿渠兩側發展了多處果品栽植基地,高産、優質、高效的農産品種植面積增加,2013年實現農業總産值502853萬元。如今,甘薯、蔬菜、核桃、酒葡萄、畜牧養殖成為盧龍縣五大特色主導産業。

  在盧龍縣印莊鄉榆林甸村,與淡水養殖打了30多年交道的劉玉永,對引青幹渠引水的作用感觸最深。“淡水養殖全靠水,水的品質決定魚的品質。”劉玉永説,1978年剛開始養魚那會兒,魚塘裏的水是不流動的死水,而幹渠修好後,將流動的青龍河水引到魚塘裏,為淡水養殖引來了源頭活水。“河水是流動的,水質清澈,有微生物群存在,溶氧度高,營養均衡,有利於魚群生長。”

  今年4月,劉玉永又專門修建了引水管道,為1000多平方米的淡水苗種繁育生産車間提供優質水源。“優質水源為孵化魚苗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年可繁育各種魚苗10億到15億尾。”目前,劉玉永養殖基地的凈水面超過400畝,已成為華北地區品種最全、産量最大的淡水魚苗種繁育場。他還成立了永新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230多戶,水面2萬多畝。“1畝水面效益三四萬元,依靠引青渠水,社員們都發起了‘魚財’!”

  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和改造,使“一渠百庫”水利工程不僅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雖然盧龍在近20年間增加了1500萬立方米的用水量,但地下水位沒有明顯變化。在盧龍縣下寨鄉上屯村村民梁文海家的地窖裏,縣水務局設置了地下水位數據觀測點。“每10天測1次地下水位數據,汛期水位上漲50、60釐米,枯水期與正常時差不多,近20年來,水位沒有變化。”梁文海説。

  隨著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項目的完成,盧龍生態環境有了很大變化,沿渠地下水得到補充,灌區林木覆蓋面積達2.4萬畝,農田防護林面積新增0.42萬畝,主幹渠兩側基本實現了綠化,全縣森林覆蓋率由過去不足20%提高到了24.08%。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