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傳承文明漢興之地禮儀飄香

  • 發佈時間:2014-12-09 02:33:06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感言

  中華民族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是因自古就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傳統,正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禮,也應成為日常生活的準則。”採訪中,永城不少基層幹部發出如是感慨,群眾的禮儀之舉,也已蔚然成風。立足漢興之地的禮儀稟賦,將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納入復興“禮儀之邦”的範疇,永城這種做法,看似小題大做,卻做得深刻自然,成效自不必説。③11

  □本報記者杜君

  見慣了徽派的粉墻黛瓦馬頭墻,彰顯漢文化風格的“灰瓦、白墻、紅腰帶”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12月7日,永城市演集鎮韓寨村,青青麥田似綠毯,房前屋後百果園,白墻灰瓦的農居錯落有致地散落其間。尤為醒目的是,每棟房子的四週,都整齊地刷上一道鮮艷的紅漆,宛如漢服的鑲邊。

  “這算是永城漢興之地的一種符號象徵。”永城市委新農辦主任李世軍説,永城之所以被稱為“漢興之地”,是因為漢高祖劉邦興起之地便在永城的芒碭山。

  “秉承漢興之地的文明傳統,永城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中,巧妙融入濃濃的漢文化,大大激發了農民的主動性。”永城市委農辦副主任曹麗表示。

  誰家環境搞得好,看看門口的“星星”就知道。在陸樓村,群眾自發組成“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26名理事會成員每個月20號集體逐戶巡查,現場拍板,好的加星,差的減星。

  “連續3次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就能挂上流動紅旗,誰來串門都高看一眼呢。”村民丁美榮笑得很開心,作為村裏第一批挂上流動紅旗的光榮戶,為保住這份榮譽,她家門口每天能掃三遍。

  在茴村鎮南街村的“書法二巷”,66歲的農民書法家楊峰正在雪白的墻壁上潑墨揮毫,十幾分鐘工夫,一幅“房路改舊貌,門庭換新顏”的楷書躍然墻上。不遠處,幾位村民正挨家挨戶,順次賞讀書法巷墻體上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書法作品。

  見記者有些吃驚,茴村鎮黨委書記王作雲解釋道:“茴村是遠近聞名的書法村,農商為養生,筆墨以娛情,全鎮5000多人,1000人常年習練書法,涌現出7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借助村民這一雅好,村裏鼓勵農民書法家將作品從自家紙上搬到公共墻上,房前屋後,翰墨飄香。“抬頭都見自個書寫的文明詩詞,誰也不好意思不講文明。”村支書楊海春笑著説,“現在寫在墻上,日久天長,文明之風就將印在心頭了。”

  華夏禮儀之風熏陶下,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正成為永城農民的自覺行動,全市718個行政村已有586個基本達到了“三無一規範”的階段性要求,佔總行政村數的81.6%。

  好環境搭配好風尚,永城家家尊老愛幼,美滿和睦,還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在不到300人的陸樓村,90歲以上白髮蒼髯的老人就有5名。迎面而來的村支書楊永奎已過古稀之年,依舊面色紅潤,聲如洪鐘。“俺在陸樓算是‘年輕人’。”楊永奎笑著説。

  太丘鎮黃橋村在舊房改造、危房拆遷中,不少老人籌不夠錢蓋新房。村兩委就多方籌資,蓋起66戶老年房,水電氣俱全,只需幾件簡單傢具,就可拎包入住。73歲的退休老教師宋獻樹現場自編順口溜:“村莊似花園,水泥路路通,掃徑迎客蓬門開,全村老幼皆親愛。”③11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