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壯大農業産業中堅力量

  • 發佈時間:2014-12-06 02:29: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余向東

  10月26日~11月4日,農業部第27期處級幹部培訓班的學員,赴江西省南昌縣進行為期10天的調研,其中第三小組學員重點走訪了幽蘭鎮、塔城鄉,以及涇口鄉、蔣巷鎮的一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並與部分縣鄉村幹部座談交流,對南昌縣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做法與經驗,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與思考,總結報告如下:

  一、新型經營主體發育生長迅速,挑起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的大梁

  南昌縣地處鄱陽湖濱,三面環繞省會南昌市,素稱江西“首府首縣”。全縣農情可簡要概括為“四個百萬”,即總人口100萬、耕地130萬畝、水面100萬畝、糧食年産102萬噸;其糧食、生豬、漁業生産均列入“全國先進縣”。

  南昌縣土地面積狹小,每人平均僅有一畝三分地,又地處大城市郊區,卻能創造農業經濟持續穩中求進、尤其是糧食産量“十一連增”的奇跡。縣委常委、農工部部長程雷佬總結出一條最為重要的經驗,就是把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作為發展現代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方面做足文章;通過培育主體和強化服務,讓市場功能和政府作用合唱農業一台戲。

  調查了解,南昌縣各類經營主體發展迅速。截至今年9月,在縣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家庭農場共有6843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21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9家,各類休閒農莊達444個。全縣糧食種植大戶2285家、其中100畝以上的水稻種植大戶630戶,另有蔬菜種植大戶176家,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養殖大戶496戶。2013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達11340元,比上年增長1322元,增幅13.03%。

  南昌縣農業局局長章運新介紹説,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發育呈現出速度快、規模較大、專業性與集約性強、輻射帶動面寬等特點。尤其是由於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雙季稻”生産面積大幅增長,2013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6.81萬畝,糧食總産102.14萬噸,糧食商品率達61.32%,每人平均佔有糧食1034公斤。

  南昌縣在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主要採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創新激勵機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二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由家庭零碎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三是加強農産品品牌建設,樹立品牌意識,提高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四是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從財政、稅收、金融、保險以及科技示範、項目建設、農業設施用地等方面支援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五是加強指導,強化服務。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提供生産經營資訊,暢通農産品銷售渠道,提高經營效益。

  二、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和提升機械化水準,破解“誰來種地”問題

  南昌縣130萬畝耕地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面積達47.18萬畝,佔比40.14%;經營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佔全縣總農戶的1%,卻耕種著全縣近30%的耕地。土地流轉價格每畝每年在200~600元之間。

  調查發現,統計數字中尚不包括小戶流轉土地,及親戚鄰里間的代耕或季節流轉。一般説來,留守老人尚有勞動能力者,或承包地面積較少的農戶,不太熱衷於流轉土地;其餘多數農戶的土地或者全部較長期流轉,或者僅保留耕種小塊“自留地”種點蔬菜等經濟作物。

  幽蘭鎮牌坊村熊金江、胡仁鳳夫婦經營的“仁鳳家庭農場”,擁有333畝耕地,全部從本村100多家農戶就近轉租,基本連成一片,土地租金每10年一調,現在的價格為400元/畝,流轉合同簽到2027年。農場每年糧食産量達60萬斤左右,直接銷售給家門口的一家糧食加工廠,毛收入近100多萬元,除去農藥、肥料、人工、機械損耗等費用,年純收入20萬~30萬元。

  該農場基本實現機械化耕作,擁有七台機械,包括拖拉機、收割機、微播機、插秧機、手扶拖拉機、打藥機和一部貨車,購買農機政府補貼40%。瘦瘦小小的女主人胡仁鳳像她的丈夫一樣,能夠熟練操作所有機械。熊金江説:“2006年剛開始規模經營時,只流轉承租到50畝耕地,此後每年都能有30~40畝遞增,種得越多效益越好。土地流轉起來、集中耕種,對我、對大家都合算,所以趨勢越來越明顯。全村3000多畝耕地,多數由幾個大戶在種。”

  這對夫婦同時還經營著110畝菜地,挂名“南昌縣金創農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有普通菜地,有大棚菜,平均一年種兩茬,正常年景又能賺20萬元。種菜日常雇工十幾人,加上種糧的季節性用工,最多時達30多人。熊金江説:“人工費每人每天60元到100元,當然是越來越貴了,但是有事大家幹、有錢大家賺,這也是一個趨勢。”

  熊金江的“兩個趨勢論”説出了南昌縣農業生産的現實狀況:少數人種大多數田得好效益,多數人收土地租金並靠幫工掙錢,確實“兩頭划算”。

  幽蘭鎮黨委書記高新卿説:“上世紀末自己家裏有15畝承包田,兄弟倆考上大學後馬上退包了11畝,現在老父親後悔不該多退田,缺乏戰略眼光。”一些鄉村幹部估計,十年前土地撂荒或者不當回事隨手種種的面積,佔到百分之十還是有的;5年前種雙季稻的面積也遠遠低於現在。

  “單改雙”不是靠政府宣傳發動,就能行得通;靠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靠新型經營主體。高新卿認為“上面持續抓土地制度改革,持續釋放生産力;今年中央1號文件抓經營體系,真是抓對了”。

  南昌縣農機局副局長周秀泉説:“還要靠機械化,沒有農機發揮威力,規模經營難得搞。”全縣綜合機械化水準今年達到70%以上,其中機耕96%,機收90%,機插秧14%。全縣有48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大的合作社有上百台農機。

  2013年末南昌縣農業戶籍人口8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46萬人。目前已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26萬人,其中省外轉移就業7萬人,省內縣外轉移就業6.8萬人,在本縣內轉移就業12.2萬人。而在縣內轉移就業這部分勞動力,多數還是在新型經營主體中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

  三、龍頭企業帶動鄉村經濟格局,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的趨勢更趨明顯

  龍頭企業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中堅力量、重要引擎和最具活力的主體,具有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能夠引導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向上下游拓展産業鏈條,促進産業增值並與各參與主體共同分享收入。

  龍頭企業的這些優勢,在南昌縣推進農業産業化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示。2013年,全縣龍頭企業共與農戶簽定了190萬頭生豬、190萬畝優質水稻、15萬噸水産品、3600萬羽雞鴨、12萬噸優質禽蛋收購合同,本縣各類農産品由龍頭企業定單生産的面積和産量均達到90%以上,輻射帶動本縣農戶率達到92%。

  全縣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實現350億元,是農業總産值的4.5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16家、超5億元6家、超10億元4家。帶動農戶30.6萬戶,戶均增收5400元。在煌上煌、寶迪、國旺、國鴻這樣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初步形成了糧食、生豬、禽肉、禽蛋等加工産業集群。

  南昌縣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集群,讓農業大縣的資源優勢、産業優勢、生態優勢發揮出來,通過“接二連三”實現産業增值、農民增收,做強做大了縣域經濟、鄉村經濟。

  不僅如此,龍頭企業還在調整産業結構、拓展新興産業等方面積極拓展,可以説攪動了整個鄉村經濟格局,讓農業大縣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的趨勢更趨明顯。

  通過對塔城鄉“江西省磊鑫花木有限公司”、“江西紫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幽蘭鎮“南昌縣幽然苗木有限公司”的調研發現,幾個鄉土能人利用青嵐湖邊灘地或丘陵荒地,幾年時間開出了苗木花卉、觀賞休閒産業一片天。幾位企業老闆,把多年在外打拼或從事水産養殖積攢的資金,投在了回鄉創業、回報家鄉上,而且選擇開拓新的特色産業。

  南昌縣幽然苗木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行華介紹,公司成立於2011年,由五戶入股合辦,每人平均入股資金約200萬元,流轉了800多畝土地,主營花卉苗木産業、生態休閒,主要種植品種包括桂花、樟樹、紫薇、茶花等。為什麼幹這一行呢?龔行華説:“因為市場有需求,這裡地理位置好,距離南昌市城區僅有幾十分鐘車程。”公司現在主要服務於園林建設、城市綠化工程,今後的發展方向:一是準備向家庭用花擴展;二是近郊觀光休閒農業。

  幾家花卉苗木公司都得到縣鄉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援,幾位老闆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朋友。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在傳統農區發展新興産業十分不易,需要政府、企業、市場形成合力。苗木種植能夠吸引相對較多的當地農民就業,還能把周圍大戶養殖所産生的動物糞便利用起來,形成良性生態迴圈。

  四、合作社是否具有生命力,關鍵在於結成利益共同體,並規範化運作

  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實質上説,應是以農戶自願入社、共同組織專業生産、開展合作與服務等等,這樣一個經濟共同體。在南昌縣的調研中,發現有一類合作社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那就是將農戶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合作社,通過自營或委託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這種組織形式,讓合作社自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業企業;既實現了農業的規模經營,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又避免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大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

  幽蘭鎮青嵐黎蒿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的就是這種形式。理事長張國員介紹説,合作社核心成員85戶,將1000多畝土地“帶地入社入股”,專業種植黎蒿。合作社提供的服務包括黎蒿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産資料的統一購買,黎蒿菜品的統一銷售、運輸,黎蒿種植的相關技術培訓、資訊服務等。“三個統一”各有好處,主要體現在:增強“議價權”,壓低生産資料購買價格,提升産品銷售價格;實行標準生産,確保産品品質;戶與戶盈虧互濟,共禦市場風險。該合作社輻射服務的黎蒿種植面積共有5000多畝,總産量佔南昌市批發市場上黎蒿銷售量的40%,因而掌握著一定的市場定價權。

  無論是土地入股,還是現金入股、勞動力入股,體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必須結成利益共同體,還必須按照章程規範操作。

  地處涇口鄉的標興農技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在南昌縣農機作業服務領域首屈一指。合作社社員105戶,可以現金入股、每股2萬元。也可自帶農機折價入股。合作社購置了200多萬元的各類農業機械,並流轉經營3000多畝土地,機械作業、統防統治服務面積達1.6萬多畝,“雙主體”特色明顯。合作社成員各地經營自己的土地,合作社提供統一的收費機械化服務。社員的收入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自己種糧的收益;二是在合作社提供機械化服務操作勞動的工資;三是合作社年底的盈餘分紅。

  塔城鄉北洲村的“塔城之鑫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雖然名為“公司”,而且基本上是獨資企業,卻也是具有“草根特色”的一種特殊合作性質。公司老闆黃巧萍以承包路橋工程起家、積攢資本,今年回鄉投資農業,共流轉5600多畝土地進行規模種植,並養殖300多頭肉牛、計劃養殖30萬隻肉鴨。公司吸收8個固定農戶“用勞力參股”,他們不用投資即可成為公司股東,也可以出少量資金入股參與股份分紅。公司的年終盈餘分配比例,這幾位固定農戶佔40%,通過簽訂協議明確下來。

  南昌縣覆蓋各産業、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9月達1216家,比上年新增加201家,增長19.80%;其中水稻種植210家、蔬菜種植125家、生豬養殖166家、家禽養殖及孵化145家、水産養殖225家、農機47家、其他綜合236家等。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共26197名,比上年度增長11.59%。通過專業生産合作、互助服務、利益共用,合作社在新型經營體系中的作用地位日趨顯現出來。

  五、土地有序流轉讓種植大戶吃下了“定心丸”,穩定推進規模經營仍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南昌縣的土地流轉規模與速度,在江西省處於領先水準。土地流轉受政策引導,也受市場主導和利益驅動,自然而然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自願、有償”的原則得以自覺遵守,流轉方式以轉包和出租為主,村組地域內“就近流轉”的特點更為突出,流轉價格“水漲船高”的趨勢也十分明顯。

  塔城鄉3.63萬畝耕地中,已流轉1.37萬畝,佔比37.8%。鄉黨委副書記胡水保認為,“流轉速度快於全縣”有三個原因:一是耕地面積每人平均不到1畝,小戶經營“打不起精神”;二是外出務工有保障,本鄉冒出一批建築老闆,把勞動力隊伍拉出去了;三是土地在本鄉內流轉,沒有外來經營者“哄抬地租”,大戶們租地種地比較踏實。

  調研中,與塔城鄉一些種植大戶臉對臉地聊“你種這些田,心裏踏實嗎?”答覆基本是肯定的。土地二輪承包期限2027年才到期,而目前各個村組大戶格局的已經形成,看起來維持現狀十幾年不會有大變故;那些多年外出打工者已經疏遠了土地、看不上土地經營效益,他們的兒子更不會回來經營土地。這些就是一顆顆“定心丸”。

  塔城村熙旺家庭農場的主人叫萬建平,兄弟倆經營有552畝耕地,土地轉租合同6年一簽,租金3年一交,現在每畝年租金380元,清清楚楚。“規模經營十多年了,老俵們少有麻煩扯皮的。我希望擴大種植到一千畝,但是沒地。”

  塔城鄉塔城村黨支部書記萬來寶説:“土地流轉經營多少存在一些隱患,一是土地流轉年限多樣,承包期以3~10年為多,雙方自願但存在隨意性;二是簽訂正式流轉合同的只佔一半左右,季節性承包的普遍是口頭協議;三是租金額度差異較大,雙方議價的隨意性較大。總之,熟人社會,面子就是協議,沒有依法的概念,一旦發生經濟糾紛,面子又很容易撕破,例子和教訓有的。”

  涇口鄉標興農技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陶成標,現在承包經營土地1600多畝,每畝租金500~650元不等,租期一般為3年。他曾在2003~2007年以每畝100元的租金,承包了上萬畝荒地,經改良之後種植水稻。當水稻種植見成效時農民將土地收回,不再租給他種了。陶成標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流轉土地不穩定,租期太短。比較理想的租期是10年,即使哪一年年成不好,或遭遇自然災害,還有幾年可以將收益追補回來。”

  幽蘭鎮、塔城鄉的種植大戶萬建平、熊金江、萬小仁等,普遍反映他們的煩惱:一些流轉土地的農戶因擔心難以分清自家耕地,不同意經營者平整田地,使得土地耕種難以形成集中連片,既無法使用大型農機設備,又不利於集中管理,影響了農業生産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有的流轉土地只有口頭協議,流轉期也短,經營者難以投入;再就是糧食、農機都缺庫房。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南昌縣今年全力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並以此為支撐點,規範土地流轉管理。截至10月9日,全縣涉及確權登記的2300個村民小組中,已對調查摸底結果進行公示的有1836個,完成總任務80%;對16.4萬農戶承包地塊面積和空間位置的查清勾圖工作,完成率達94%。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們也在積極參與配合土地確權等項工作,希望吃到更為踏實的“定心丸”“鐵心丸”。

  六、不論靠市場還是靠市長,著力點不能分散,“多頭服務”需要擰成一股繩

  從南昌縣的實踐上看,家庭經營加上社會化服務,能夠容納不同水準的農業生産力,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産手段改進,以及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為農業規模經營、新型主體發育創造了條件,再次提升了農業生産力。而在新形勢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如何為適應生産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政府、經營者與市場、社會的力量如何“擰成一股繩”?尚處於探索與完善之中。

  “幽蘭鎮農作物病蟲害專業機防隊”的牌子,挂在東聯村種植大戶萬國雲的家門口。機防隊成立於2010年,屬於合作社性質,參加農戶92戶,註冊資金16萬元,基本上全部用於購買機械植保設備。成員都是各村的種植大戶或農機手,服務覆蓋全鎮29個行政村。機防隊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程承包的形式,他們叫“一條龍”服務,另一種就是農戶自己買藥,委託合作社打藥。合作社2012年開始有盈餘分配,每位成員年底分紅約1000元左右,主要體現了公益性質。

  “不賺錢的合作社”能夠生存,原因在於它的註冊法人是鎮農技綜合服務站站長閔平秀,是一個“官民合辦”的合作社。閔平秀説:“知道這樣做不合乎規定,正在做出調整;但是不這樣搞,農技服務這一塊很難做,統防統治更是沒法落實。”老萬也説:“只有閔站長出頭,才能把大家攏起來;而光靠農技站那幾個人,又力量有限。”

  那麼,現在幽蘭鎮農技服務是一個怎樣的格局呢?鎮裏的技術員負責培訓和技術指導,種植大戶聯合起來開展合作服務,再輻射服務家庭經營小戶,全鎮7.2萬畝耕地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一盤棋活起來了。萬國雲經營的土地有250多畝,植保由自己參與的合作社提供服務,機耕主要由本地其他合作組織提供服務,所以還能騰出手來,幫助閔平秀多做些事。

  調查了解到,南昌縣植保專業合作社僅有4家,缺隊伍、缺設備的現象比較嚴重,算是一個薄弱環節。

  農機服務這一塊,合作社的規模與數量也需求不夠,外來機械跨區作業的比例仍佔30%。縣農機局副局長周秀泉認為農機服務存在“三難”:一是“行路難”,過去劃分承包地塊時,根本就沒有留出機耕道,也沒想到機械化水準提升這麼快,現在機械跑起來困難了;二是“住房難”,因為缺乏庫房,絕大多數農機停在馬路邊,或臨時搭個窩棚存放,降低了農機使用壽命;三是“看病難”,農機製造廠服務手段難以覆蓋千家萬戶,政府“以獎代補”的維修網點資金投入微薄,如杯水車薪。

  從重點調研過的十多個經營主體反映來看,普遍呼籲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政策扶持、科技、金融、保險、市場資訊、農民培訓等方方面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