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中關村居首

  • 發佈時間:2014-12-05 14: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上海12月5日訊(記者吳凱 王劍鋒)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日前在滬發佈了《2014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為前三甲的中國産業園區百強榜單同期公佈。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表示,中國産業園區30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政策、行政化、硬基礎“三要素”組成的1.0模式,而未來産業園區的轉型升級要進入2.0模式時代,即在創新升級時期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的驅動要素、合作方式、發展路徑,以實現産業生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的發展模式。

  他説,驅動要素為“制度、融合化、軟環境”。制度指制定並完善國家立法層面的産業園區管理條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産業園區的地位、功能等;制定並完善地方政府建設産業園區間溝通協調、利益分享等機制;重視完善産業園區管委會自身的管理制度設計,通過制度完善獲取管理紅利。融合化指産業園區內的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學研介的融合;園區間資金、項目、管理、品牌等的互動融合,産業與社會間以産興城、以城促産的融合,通過這三個層面的融合獲取空間利用和拓展的紅利。軟環境指産業園區應重視建設智慧化、資訊化的智慧園區;集約化、迴圈發展的綠色園區;人際關係融洽、創新氛圍濃厚的文化園區等,通過軟投入獲取創新紅利。合作方式存在“飛地”的園區與園區合作、園區搭台下的企業合作對接、産學研金介協同式的創新合作、園區引導下的科技金融結合四種形態。三聚路徑指産業園區的發展需要經歷“聚核(核心企業與主導産業)、聚鏈(橫向服務鏈與縱向産業鏈)、 “聚鏈(內部合作網路與外部合作網路)”的三個階段。

  同期發佈的《2014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報告認為,2013年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與2012年相比,中國産業園區的經濟效益總體進一步提升;在百強榜單中,“東部強、中西部加快進步”的區域發展情況和高新區、經開區各佔半壁江山的格局未發生大的變化;百強榜中發達省市區的園區入選數量佔據絕對優勢,但部分欠發達省份的國家級園區也有較好表現;排位靠前的知名産業園區繼續表現出“全能者”的角色,但多數産業園區在發展指標中的表現並不均衡;創新與合作成為保持持續發展優勢的關鍵,但園區間創新發展不均衡,合作形式重於實質。

  報告顯示,産業園區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2013年底,全國擁有482家國家級産業園區,其中高新區114家、經開區215家、出口加工區63家、邊境經濟合作區16家、保稅區13家,其他園區61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這兩大類園區的GDP合計達到132127億元,佔全國GDP 的近1/4(23.2%);合計工業總産值為351959億元,超過全國工業總産值的1/3;合計上繳稅收為21975億元,佔全國上繳稅收的近1/5(19.9%);合計出口創匯為8197億美元,超過全國出口創匯的1/3(37.1%)。其中,百強榜中經開區生産總值為37718.78億元,佔全國經開區比重的56.2%,平均生産總值達到了754.38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17%;百強榜中高新區工業總産值為111810.94億元,佔全國高新區比重的73.9%,平均工業總産值達到了2236.22億元,較2012年增長15.44%;百強産業園區上繳稅收15191.72億元,佔全國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合計上繳稅收的70%;百強園區出口創匯6160.43億美元,佔全國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合計出口創匯的75.2%。

中關村(00093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