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退耕還林讓鄒城“雙贏”

  • 發佈時間:2014-12-04 11:31: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鄒城三分之二屬於山區丘陵薄地,村民多種植花生、地瓜等傳統農作物,一季的純收入好的也就七八百塊錢,而退耕還林後進城務工,一年的收入將近3萬元。”日前,山東省鄒城市林業局副局長劉學廷接受採訪時強調,將農民從土地中流轉出來,重新實現再就業,現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佔全市總面積74%的鄒城市,山區面積達179萬畝。為保護好青山綠水,促民增收致富,2011年,鄒城市啟動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據統計,工程實施3年來,建設經濟林基地61個、8萬畝,栽植各類優質果樹400余萬株,惠及9個山區鎮、171個村、1萬餘戶、5萬餘人,已初步走出了一條“農民得實惠、政府得生態”的雙贏之路。

  政策給力

  “所有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堅持群眾自願、規模發展的原則,採取地換地、大戶承包、返租倒包等形式依法有序流轉,簽訂規範流轉合同,發放林權證。”鄒城市城前鎮黨委書記屈耀武稱,各項優惠政策給予退耕還林農戶大力支援。

  據了解,鄒城市財政每年列支1.4億元用於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造林綠化獎補,其中,4000萬元專項用於對連片500畝以上經濟林基地建設進行獎補,補助標準為每畝900—1100元。

  在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上,從經濟林建設當年開始,連續補助4年,並按每500—1000畝公開選聘一名林業技術員,再從省林業部門聘請一名林果科技顧問,負責退耕還林工程的規劃建設和技術指導,現已推廣應用優質苗木、立架栽培、矮化寬行、微灌設施等20余項國內領先實用技術,打造精品示範園20余個。

  同時,依託市國有苗圃建設100畝優良種質資源基因庫(採穗圃),建設定向育苗基地,以確保苗木品種純正優良。

  在配套設施上,整合水利、交通、農業、國土、林業、供電等部門資源,優先集中投向退耕還林區域,切實解決果樹澆水、用電、運輸等問題。

  據統計,工程項目區新修生産道路500余公里、新建整修水庫20個、塘壩160個、蓄水池200余個,鋪設輸水管道20余萬米,安裝變壓器28台。

  荒山披綠

  “過去這都是荒山,光禿禿的,也沒有種田。”在鄒城市聖寧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核桃園裏幹活的石墻鎮羊緒東村村民,七嘴八舌地講。

  為積極響應政府退耕還林號召,聖寧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先後承包了500余畝,在植綠的同時,發展名優核桃示範園基地。

  “主要種植岱香等薄皮優質無公害核桃,雖説前三年不挂果沒收益,但可以在林下種植丹參等中藥材,用於彌補果樹初期‘無果可收’的尷尬 。”該公司經理房友林算了一筆經濟賬,實施退耕還林,政府每畝補助1100元,林下種植丹參,每斤價格在7—16元,差不多每畝收入3500—8000元。

  “讓荒山披綠,將這裡打造成山、水、林、田、景有機結合的高科技生態經濟林示範基地。”房友林介紹説,目前,公司依託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並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走産業化、品牌化發展路子,努力打破傳統農業的束縛,積極探索生態與效益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公司還新建蓄水池一座,並修建高標準園區道路3.5公里,已栽植薄皮核桃苗木3萬餘株。現正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綠色産品資格認證。

   多重收益

  眾説週知,山區群眾的出路在山、希望在林。作為一項投資大、見效慢、週期長的複雜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他們認識到生態建設重要的同時,也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城前鎮西康王村的張業藍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種植花生、地瓜,收成好壞都是靠天,坡地沒法澆水,就連在外打工都要擔心農忙季節時想著回家收莊稼、種地。”

  張業藍樂呵呵地説,現在好了,自家退耕還林6.7畝,沒地了但收入增加了,除了每畝補助的1000元外,還能挪出時間到城里長期打工,一個月工資2000元。“多重收益,比以前生活好多了,家裏都蓋了新樓房,等將來攢夠了錢,就給娃娃買城裏樓房,方便上學。”

  如今,在鄒城,像張業藍這樣無地可種的村民還有許多,但他們並不會閒著。

  “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既能收租金,又能打工掙錢。”屈耀武解釋道,以服裝加工為例,一個月工資是2500元,建築工程每人每天80元,最高的每天達300多元。

  據了解,目前,鄒城市仍有6萬餘畝荒山,4萬餘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於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等原因未得到有效綠化。

  “只有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帶給群眾實實在在的效益,才能推動這項利國利民的工作持久開展下去。”劉學廷如是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