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用在正確的地方就是資源
- 發佈時間:2014-12-03 03:32:1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何燁
去年曾經在網上流傳一段叫《母親河》的微視頻很受關注。製作者是一名大學生,在一次回農村老家時,他發現村裏一條垃圾遍佈的水溝原來就是老輩人常常提到的穿村而過、清澈見底的小河,曾經的一彎清渠只保留在幾代人童年嬉戲的回憶裏,現在蕩然無存。視頻通過大量的數據展示了農村環境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垃圾如何處理?每到收穫的季節,基層都要抽調大量的人力抓秸稈禁燒工作,儘管力度大,但按下葫蘆起來瓢,大量秸稈要費時費力從田裏運出來,哪比得上一把火燒掉來得省力氣。可這樣不僅造成了空氣污染,而且對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也是潛在的危害,那麼農業垃圾如何處理?
農村的環境問題是農村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矛盾的集中體現。過去量小,居住分散,環境本身能夠緩慢吸納更新,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農村的生活垃圾也成倍增加,城市的垃圾可以運到遠郊填埋,而農村的垃圾收集難、處理難的問題凸顯出來。農民的物質生活已經充斥工業化的産品,但生活方式卻停留在過去,有農民形容家裏倒垃圾,就是小媳婦提著走幾步路,往門前屋後隨手一揚就跑了。如今不僅是垃圾圍城,而且是垃圾圍村,即使是一方飲水水源的上游的村落也不能倖免。秸稈問題也是如此,逐漸邁向現代化的農村,大都用天然氣作為燃料,不再需要秸稈,這是經濟發展的好事。但是,秸稈無序的焚燒,造成空氣污染,昔日的資源倒變成了今日令人頭痛的垃圾。
垃圾用在正確的地方就是資源。這已經成為了環保工作的共識。在剛剛閉幕的全國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與會的農村環保工作者們暢聊最多的,就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治理農村環境問題。農村垃圾處理與“GPS智慧平臺”相結合,垃圾從收集、處理到填埋,每個環節一目了然,秸稈綜合利用,做青貯飼料,做沼氣原料,做食用菌的培養機制,甚至可以代替土壤做機插秧的育秧盤,畜禽糞便用於制沼氣,沼渣沼液用於製作生物有機肥。農膜殘留影響土壤品質,而可降解農膜的推廣為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解決了大問題。這些都是農業科技為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帶來的福利。
農業科研總是圍繞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産生的問題而努力進步,科技發展的每一小步,都有可能是解開發展中各方矛盾的關鍵一環,而科技創新則為農村垃圾問題的解決開拓新思路、新局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