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就業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就業觀

  • 發佈時間:2014-12-02 01:31:0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張蓋倫

  最近,“清華博士當一線工人”“北大學生退學讀技校”的新聞進入人們視野,這種“錯位就業”“另類選擇”又再度引發關於教育觀、就業觀的討論。

  正在走出校門的學生,已經有了新的想法——什麼是“好”工作,應該由自己做主。華中科技大學一位工科生就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能走上所謂另類職業道路的人,通常非常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麼,也有大無畏的勇氣,不顧世俗眼光去一線踐行興趣和夢想——不值得尊敬嗎?而專家認為,在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成為大眾教育的當下,應該摒棄面子就業觀,鼓勵人們進行自由的職業發展規劃。

   另類就業討論已不新鮮

  “十年來,這種辯論的內在觀點依然以學歷論英雄”

  最近,在上海某電力公司當了六年工人的謝邦鵬“紅”了。

  謝邦鵬本科、碩士和博士均在清華大學就讀,為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他畢業後去供電公司當了一名一線工人。

  面對“大材小用”的惋惜聲,“浪費教育資源”的質疑聲,謝邦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顯得很淡定。他認為,是否大材小用,要看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如何表現。如果作為一名博士,在一線崗位上工作多年碌碌無為,那自然是一種“浪費”;但他一直在成長,每天都在進步,所以這只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謝邦鵬也解釋道,電力行業專業性強,沒有基層鍛鍊和學習,無法適應相關管理工作。

  也就是説,謝邦鵬當的這“工人”,並非大家想像中那種流水線上的低技術含量工種,而是前往更高崗位的“磨練”。但是,“工人”這個詞,在傳統觀念裏就和“低等崗位”掛鉤,名校畢業生去做“工人”,總顯得有那麼一些“不匹配”。

  其實,這一切都顯得似曾相識。

  2003年,北大畢業生陸步軒操刀賣豬肉消息爆出,引發了社會關於就業觀和價值觀的激烈辯論;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十年來,這種辯論的內在觀點並沒有發生改變:依然以學歷論英雄,將“學歷”和“崗位”掛鉤,並將“崗位”分成了三六九等。

  近幾年來,大學生畢業去當城管、當月嫂、當掏糞工…… “另類就業”盤點幾乎年年都有;“就業難”不知何時起,成了每個求職季都會出現的“關鍵詞”。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曾表示,高學歷者由於就業期望相對較高,不屑從事藍領層次的工作,經濟發展水準低於教育發展水準,就會出現嚴重的就業問題。

  不過陸步軒們已經不再是反面教材,2013年,他和另一位“豬肉才子”陳生一道被請回北大演講。當時有媒體評論:“這是全社會的就業觀漸趨多元、理性、務實的産物。”

   大學生擇業觀日趨多元

  感興趣、有前景、能力匹配成重點考慮因素

  關於清華博士做電工的討論還在進行,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大四學生陸晶晶已經踏上了她的求職之路。“感興趣”“有前景”“能力匹配”是她擇業時首要考慮因素。雖然陸晶晶學的是金融相關專業,但對銀行並不感冒,對公務員也興致缺缺。

  “我剛上大學那會兒連阿里巴巴和淘寶有什麼關係都不知道,現在連政治課的老師都要講阿里巴巴與和諧社會了。”那些若干年前投入網際網路行業的大學生,可能其選擇當時同樣不被人看好,被視作“另類”但現在呢?

  作為北大學生,陸晶晶完全理解那些名校出身但投身基層崗位的師兄師姐:“對於他們的擇業選擇,開心就好!至於是賣豬肉還是賣米粉,有那麼重要嗎?”

  除了進入就業市場尋覓工作,還有人乾脆選擇了自己創業。常年專注于大學生就業研究的麥可思公司專家周淩波給科技日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從2008屆到2013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自主創業比例在持續增長,從1.0%上升到2.3%。自主創業的主要原因是“機會型創業”,出於有創業理想、有好的項目機會、為了更好的收入和受人邀請而創業。

  “要創業,身體得好。”今年剛剛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唐宇欣一直很忙,一週的工作時間是“12×6”小時。伴隨壓力而來的是身體的無聲反抗,創業以來,她自己都能感覺到體質急劇下降。欣慰的是,他們團隊打造的校園社交App“嘰喳”漸漸走上正軌。

  為什麼不選擇更穩妥點的生活?唐宇欣的回答是:“年輕有資本,還可以再拼一下。而且,説俗一點,要過上想買啥就買啥的生活,還是得創業。”創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創業模式一旦開啟,和“穩定”“輕鬆”就絕緣了。“所以,如果要畢業就創業,還是得思考清楚自己是不是創業型的人,創業一定會吃苦,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很煎熬。”唐宇欣提醒説。

   摒棄面子就業觀

  工作好壞在於能否給一個人施展才華的空間

  2013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2014年,這個詞變成了“更難就業季”。據預測,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將在750萬左右,數字又攀高峰

  但“就業難”在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眼裏是將是一種常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他曾對媒體表示,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滯後,反映到勞動力市場上,就是大學生勞動力供給過剩,農民工供給短缺;未來市場需要越來越多的熟練技術工人,這要求大學生培養結構進行調整,也需要大學生就業觀念進行相應調整。

  熊丙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麼多年來,社會的人才觀和教育觀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相反,對“學歷”和“名校”的推崇“變本加厲”;而且,國家將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只有百分之幾的“985”“211”工程院校上,這種培養精英的思路需要進行調整。“人才是不是大材小用,不在於學歷身份和崗位的等級對應,在於職業是否能給一個人施展才華的空間。學歷不該是身份的象徵,崗位也不應有等級的區別。”過於強調學歷身份,會陷入這樣一種迴圈——人們削尖了腦袋進名校;名校情結再固化崗位的等級觀念;又因為有等級觀念,很多大學生為了“面子就業觀”,要避開某些看起來不那麼光鮮的職業。

  “不過你也可以看到,其實對於類似新聞,社會觀念上大家還是認可的居多,佩服這位清華博士的決定。”熊丙奇説。

  麥可思專家周淩波則建議現在求職的大學生,對自己可能的就業去向、就業品質有一個恰當的定位,調整好自己的心理預期,降低進入職場後的落差感;並爭取“學有所用”,儘量選擇專業相關工作;而高校也應該把本校就業品質報告向畢業生予以發佈和説明。

  熊丙奇認為,社會觀念是在鬆動,但是現有的制度安排,卻還是在強調學歷身份。“應該消除學歷身份和就業等級,讓每個人自由選擇合適自己的教育、自主進行個體職業發展規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