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一個知難而行

  • 發佈時間:2014-12-01 03:34:13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斌

  因為做交響樂演出一直很成功,“聽交響到東藝”從一句劇場的廣告宣傳口號,漸漸變成觀眾的口碑和念想。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經營産品有兩把刷子。地方戲曲在上海有沒有市場?能不能做出市面來?在上海觀眾印象中,天蟾逸夫舞臺是專門做地方戲曲的,其他劇場對地方戲曲都是繞著走。可是,東藝為地方戲曲度身定制的“名家名劇月”年度項目,已堅持7個年頭,一年比一年好,受到新老戲迷的追捧,在來滬獻演的各地戲曲院團中也有了影響,他們稱讚東藝是上海演出市場中的一個“地方戲曲泊位”。這個評價恰如其分,東藝是目前全國新建劇場中戲曲演出最多的劇場之一,成規模、成系列做戲曲演出的,則“除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做好地方戲曲的演出市場,不利因素很多,但如果只看到不利因素,或者主觀認為是不利因素,自然感到困難重重。東藝的可貴之處在於知難而行,堅守至今,用最大的努力為地方戲曲發展提供一個舞臺。開始三年,東藝每年做觀眾調查,表示地方戲曲“看不懂”、“不好看”或“一般”的觀眾只有14%,大多數觀眾是“喜歡看”、“看得懂”的。雖然調查選取的樣本不一定十分科學,但這結果多少有點出人意料,説明地方戲曲在上海還是有觀眾基礎的。邀請外地戲曲院團來滬演出,東藝會在節目選擇、市場推廣、利益共用等許多方面作出考量和準備,千方百計為外地戲曲院團著想,打消他們對上海市場的擔心。“觀眾來不來,看我的;演得好不好,看你的”,雙方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名家名劇月”累計觀眾人次達到6萬多,平均上座率超過70%,就是一些偏遠的地方戲曲,比如川劇、粵劇、甬劇,也取得不錯的市場反響。

  每年3、4月份,是演出市場的淡季,東藝選擇在淡季做“名家名劇月”,也是因為看到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淡季對劇場來説比較空,院團沒地方去演,觀眾則感到缺少節目,三個因素疊加,東藝發現這是一個商機。“名家名劇月”明年進入第八個年頭,劇目已經排定,京、昆、越、淮、滬、黃梅戲,還有川劇和秦腔,共18台26場節目,是歷屆參演劇種和數量最多的一年。過兩天,東藝就將展開市場推廣攻勢,這些劇目在表演程式、舞美設計、視覺感受方面都有創新,以適應市場新變化和觀眾新需求,培育一批新觀眾。其實,新觀眾的“新”,不應該只是年紀輕的意思。有人説,地方戲曲的觀眾“耳朵是傳統的,眼睛是求新的”,老齡觀眾也會有新的需求,或者説,地方戲曲中搞些創新,老齡觀眾也會認可接受。這種説法是很有見地的。

  在上海看地方戲曲,浦西到天蟾逸夫舞臺,浦東去東方藝術中心。當然,後者與前者比起來,在地方戲曲節目演出的數量上有距離,但是,不管怎麼説,東藝對地方戲曲的堅守,是具有遠見和勇氣的,相信在今後會越辦越好。讓我們給東藝以關注和掌聲。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