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化蝶重生
- 發佈時間:2014-11-06 06:08:0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開場音樂響起,湖南省邵陽市楚雄大劇院“寶慶大戲臺”週末劇場又開始了。今天上演的是花鼓戲《瀟湘淚》。
週末劇場是邵陽市政府今年推出的一項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推動傳統演藝走向市場的創新。自今年2月啟動以來,每週五、六演出兩場。如今,“週末到寶慶去看戲”已成為邵陽人的新時尚。
年輕人愛看“古裝戲”
剛吃過晚飯,家住青龍橋附近的肖勝軍就帶著老媽、老婆和兒子去看戲了。40歲的肖勝軍是大祥區政府的一名公務員。小時候,只要有花鼓戲看,他就“屁顛屁顛”追著看。聽説今年市政府推出週末劇場,有著濃厚花鼓戲情結的肖勝軍欣喜不已。只要週末有時間,他都會陪著母親一起看戲。“太好看了!古裝戲演員的唱念做打,加上舞臺、燈光、音樂時尚元素的完美結合,讓古裝戲在現場産生了強烈的震撼力。”肖勝軍説。
“週末劇場”場場火爆,讓楚雄藝術劇院演藝公司經理劉登雄笑逐顏開。“以前演出要發戲票組織觀眾,還怕觀眾不來。現在晚上演出,觀眾下午就趕過來了。”劉登雄説,“每場演出政府補助10000元,支援週末劇場的發展,也為群眾看古裝戲提供了平臺。”
過去是劇場演什麼觀眾看什麼,如今,在邵陽,戲迷還可以“點菜”,“點演”他們喜愛的劇目。“戲迷們對我們的花鼓戲劇目很熟悉,前段時間就有一位戲迷打電話過來點戲,要求點一台獲得省藝術節多項大獎的花鼓戲《草根村官》。”看到戲迷們如此喜愛花鼓戲,楚雄藝術劇院演藝公司副經理艾曉玲臉上滿是喜悅。
創新改造傳統劇目
在文藝舞臺多元化呈現的今天,有著500多年曆史的古老劇種——祁劇靠什麼來贏得市場的喝彩?邵陽市的做法是借助現代手段大膽創新,融入現代元素。
“不管什麼戲劇,終歸要群眾喜歡才有生命力。”劉登雄説,祁劇要發展,關鍵在改革。觀眾的欣賞水準在不斷提高,劇目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觀、價值觀。就拿祁劇《目連救母》來説,以前一部完整的目連戲,演出需要7天7夜,甚至半個月。
2006年,湖南省祁劇保護傳承中心與省藝研所聯手改編劇本,對戲中人物審美重新定位,並將演出時間壓縮至兩個多小時,很受觀眾喜愛。
祁劇《目連救母》的時尚創新,帶來了一系列劇目的華麗轉身。《夢蝶》的主創人員在繼承聲腔音韻和表演程式規範的基礎上,對內容、唱腔、念做,到樂器、舞美、燈光,以及服裝、化粧、道具進行大膽革新。《夢蝶》的舞美設計,以背景轉臺為中心表演區,打造出不同情景。該劇服裝雖寬袖大袍,卻像現代時裝。音樂上,採用了MIDI伴奏,使其音樂層次豐富,旋律大氣,加上柔美又充滿力量的現場女聲伴唱貫穿全劇,讓年輕戲迷驚喜不已。
2013年,祁劇《夢蝶》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並獲得50萬元的國家資助經費。這是湖南省各市州中第一個入圍此項國家殊榮的劇目,也是祁劇這一劇種第一次入圍。這個榮譽更加堅定了邵陽市創新傳統劇種的信心。
傳統戲也要接地氣
“邵陽花鼓戲生活氣息很濃,不僅讓觀眾身心愉悅,更讓他們在歡笑聲中得到了啟迪和教育。”艾曉玲説。
現代花鼓戲《兒大女大》創作于1988年,是邵陽市花鼓戲劇團自主編排的一台反映家庭倫理道德的現代劇。2006年,為了將該劇打造成為湖南省現代戲優秀劇目,市花鼓戲劇團吹響了“集結號”,邀請來自各地的戲曲專家為花鼓戲《兒大女大》建言獻策。編劇楊輝週三易其稿,將主角貴滿因為不滿兒女“啃老”喝農藥致死的結局,改為“假死”謝幕,讓觀眾在感慨之餘,多了一份對生活的反思。
花鼓戲《兒大女大》常演不衰,四代演員26年接力,至今已演出2600多場。著名劇評家胡安娜看完該劇後評論説:“現代戲劇的生命在於觀眾和市場,贏得觀眾和市場應作為傳統劇種進行現代戲創作的起點和歸宿。”隆回縣灘頭鎮一位觀眾看完戲後,寫下一段感言:“昨天,我愛人和兒子都來看了,連聲説好。我愛人之前對我父母很不孝順,今天她居然買了水果回去看父母了。”
週末劇場上演的花鼓戲劇目中,選取了《劉海砍樵》、《喜盈門》、《朱買臣賣柴》等一批在觀眾心目中有影響力的經典劇目。艾曉玲介紹,為了讓花鼓戲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他們起用了一批年輕的演員表演新創劇目,演員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以後我們還會多排演一些反映邵陽風土人情、家長裏短的劇目,讓觀眾更加喜歡我們的花鼓戲。”艾曉玲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