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佛山:工業化進程中的“綠色”堅守

  • 發佈時間:2014-11-29 04:31: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付偉通訊員佛農宣

  每逢週末,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泰康山旅遊度假區便逐漸喧鬧起來。漫山蒼松與奇幻晚霞交相輝映,習習涼風裹挾著草木清香,讓愜意與滿足盪漾在人們的心頭。每睹此景,笑意總會浮在陳國林臉上。作為泰康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林非但不會覺得當初捨棄房産生意“轉戰”農林旅遊開發是個錯誤,反而正一門心思盤算著如何才能在這條“綠色”崛起道路上走得更遠。

  進入新世紀,佛山人以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自覺和勇氣,將構築佛山工業化、城鎮化的綠色屏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繡花”之功“見縫插綠”,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管理制度創新激發現代農業和現代林業的發展潛力。

  而今,佛山成為全國重要花卉和淡水魚生産流通基地,位居廣東首位、畝均2.2萬元的農地産出率,讓佛山農業穩穩站住了腳跟;不斷延展的生態景觀林帶和綠意漸濃的城市生活空間,則讓林業發展潛力在佛山得以逐漸釋放。在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的智慧選擇中,佛山詮釋著一座現代工業城市的“綠色”堅守。

  綠之城:城鄉綠化同步推進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數屆佛山市委市政府難以割捨的情結與夢想。佛山22%的森林覆蓋率距離國家森林城市35%的指標要求尚有差距,如何補足森林覆蓋率不足這一最大短板,也成為一道棘手的課題。

  “綠化提升一個城市的品質,雖不能説一俊遮百醜,但一醜卻可遮百俊。”今年5月剛履職佛山代理市長的魯毅,上任不久就頻頻走街串巷,考察佛山城市綠化。而路旁、村旁、水旁和廠旁(簡稱“四旁”),正是佛山市綠化工作挖潛增效、“見縫插綠”的主戰場。

  “點”上做亮、“線”上做精、“面”上做足是經常挂在佛山林業幹部嘴邊的話。所謂“點”,便是做好佛山植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森林家園建設示範點的規劃設計和綠化改造提升;所謂“線”,是指高標準建設好沿高速公路、鐵路及濱水濱河景觀林帶,打造成穿插于城市道路、河岸的綠化景觀長廊;所謂“面”,就是協調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建設,調動全民支援、參與綠化建設的熱情。簡言之,便是在穩定住現有“綠色”庫存的同時,讓森林進城、圍城、下鄉、上路。

  市委書記劉悅倫介紹説,在佛山,一方面,在城市升級進程中,通過規劃引領和園林美化,敢於在綠地、公園建設方面大膽“鋪攤子”,精於在構建立體景觀等方面耐心“做文章”;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鎮化和村莊改造過程中,既注重儘量保存固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又以能“帶綠進城”與既有城區迅速融為一體。而今,穿梭于佛山城鄉,在經濟鴻溝漸被填平的同時,鄉村綠化美化工作的全面鋪開也正在讓二元結構下的生態環境“界河”變得愈發模糊。2013年,佛山便有100個自然村被納入鄉村綠化美化工程。“以後每年都要做100個村。”佛山市林業部門負責人表示。

  綠之野:現代農業扛起大旗

  在佛山,農業發展空間已十分有限,而“五分水、五分田”的現實,更制約了佛山種植業的發展。佛山市種植土地只有60萬畝,蔬菜生産自給率不足30%。

  在綠色戰略的引領下,如何讓以蔬菜、花卉為重點的種植業後來居上,發揮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的生態調節功能,成為必須突破的一道瓶頸。

  雖然剛剛“破題”不到兩年時間,但“菜籃子”基地建設帶給佛山農業版圖的變化還是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首批打造的13家省級和16家市級“菜籃子”基地,已然挑起了提升農産品自給率、落實綠色農業發展思路的大梁。而在佛山,廣義的“菜籃子”工程不僅包括“菜籃子”基地建設,還包括“智慧菜籃子”、二維碼品質溯源等涵蓋物流、檢測、銷售等多環節、一直延伸到市民餐桌上的整個食用農産品安全監管鏈條。

  “市級財政投入1200多萬元,主要是對‘菜籃子’基地的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進行扶持。”佛山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説,“同時,我們還要求‘菜籃子’基地所産蔬菜供應本地市場的比率要達到60%以上。”

  雖然秉承“政府掏錢、市民受益”的原則,但佛山市同樣鼓勵“菜籃子”基地走出去尋找發展空間。“已有多家‘菜籃子’基地在佛山對口支援的雲浮市建設了外延生産基地,同樣獲得了佛山市級財政的扶持。”該負責人説。

  2013年,佛山市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産業佔農業總産值的比例為34:22:38。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蝴蝶蘭、百合花等高值花卉種植比例逐年提高,全市經濟作物佔種植業産值比重達80%以上。

  綠之屏:編織農業執法天網

  如果説森林進城、鄉村綠化、“菜籃子”基地建設是佛山“增綠”行動中的一系列大手筆,那麼農産品品質安全溯源體系構建、農業執法隊伍的規範與壯大則成為“護綠”行動中的一連串組合拳。

  技術、體制和隊伍,是佛山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天網”的三個關鍵節點,並在省內乃至全國實現了四個率先:率先整合內部機構和編制並成立市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市級農業行政綜合執法隊;率先開展“菜籃子”産品品質二維碼溯源,基地出品全部實現有LOGO、有品牌、有産銷對接、有無公害認定、有品質檢測;率先推行水産品産地標識管理;率先在全國以安全食用農産品為主題舉辦農業博覽會。

  在佛山市農業局局長唐棣邦看來,農産品安全監管手段各地往往大同小異,但在佛山,通過整合機構、調整職能規範充實農業執法隊伍和創辦廣東(佛山)安全食用農産品博覽會絕對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創新“名片”。

  佛山市農林技術管理辦公室原主要負責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但在佛山,這一領域已經實現了高度市場化,唱主角的是農業企業。一方面,農管辦出現職能性人員過剩,另一方面,農産品安全執法隊伍人力卻嚴重不足。針對這一情況,佛山市農業局經與人事、編制等部門協調,調整農管辦的職能設置,賦予其農産品安全監督執法職責,從而在編制不增前提下,通過內部優化,使農業執法隊伍“擴編”30多人。

  正是基於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自信,2012年以來,佛山在全國首創以安全食用農産品為主題,舉辦廣東(佛山)安全食用農産品博覽會。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兩屆,現場銷售金額逾3800萬元,總入場人數超過83萬人次,引起了省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強烈的社會反響。雖然廣東(佛山)安全食用農産品博覽會影響力仍主要限于省內,但伴隨運作模式的升級,其品牌效應將進一步顯現。“逐步改變目前由財政單一投入的局面,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用佛山農業局有關負責人的話説,政府負責“吆喝”,“戲”還是要由企業來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