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航空醫療救援,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4-11-29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付麗麗

  ■週末特別策劃

  11月8日,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山東省德州市人民醫院一位患者,因車禍頭部、胸部及身體多處骨折,致腦疝,病情危重,全程需要呼吸機維持呼吸,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急需轉運至北京天壇醫院治療。

  “了解患者病情、綜合評估,確定其符合空轉机運條件。”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副院長田振彪回憶説,由於恰好是APEC會議期間,經與北京市公安局、空軍、民航等部門緊急溝通與申請,給予了特批。

  13:53分,中國首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從八達嶺機場起飛;15:50分,在德州市中心廣場降落進行患者交接;16:36再次起飛;17:50分,安全降落至距北京天壇醫院最近的光彩路網球中心。9分鐘後,病人被安全送達天壇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這是我們第二次使用EC135直升機實施救援,轉運途中,病人全程使用機載呼吸機,病情平穩。”負責執行此次轉運任務的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空中醫療飛行隊副主任孔令山説。

  直升機救援,常常在電視裏看到的畫面,如今正變成現實,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專業救援飛行 打造空中ICU

  直升機救援,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普遍,而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2011年10月11日,北京999急救中心與首航直升機成功組織首次空地醫療救援演練,隨後,相繼實施了對山西患兒和河北滑雪摔傷兒童的救援,為傷患節約了數十小時的救治時間。

  “那可謂是我國航空醫療救援的最初嘗試。”中國紅十字航空醫療救援飛行隊隊長魏彥芳説,當時參與運輸的直升機是臨時客串的,在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在飛機上對病人進行救護的醫療儀器,也都是從監護病房臨時拆卸下來帶上飛機的。

  “近幾年,道路擁堵問題日益凸顯,這給生命救援帶來了諸多不便。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老百姓對救援工作的時間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我們也要與國際接軌,正式將國際救援,也就是立體救援工作提到日程上來。”田振彪説。

  2014年3月,田振彪和999急救中心同仁前往德國考察,在學習國外先進救援經驗的同時,經過綜合考量,決定將EC135直升機納入麾下,擔負起我國醫療空中救援的重任。與此同時,派駐多名救援飛行隊的醫療骨幹在德國接受專業培訓。

  10月28日,我國首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歐直EC135直升機正式起航。自此,京津冀民眾患急重病可申請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中國空地救援序幕正式拉開。

  對此,魏彥芳非常興奮。“目前,這個飛機上安裝配備有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等整套醫療設備,實際上它相當於一個空中的移動ICU,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病患生命安全。”魏彥芳説。

  在首航直升機公司機務劉阿慶看來,EC135直升機本身是多用途直升機,在它的基本型基礎上,加上不同的設備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這架999直升機選裝了成套的醫療急救設備,包括座椅、地板、擔架等都是專門為這個機型設計的。另外,駕駛艙儀錶和操縱設備都是雙套的,兩個飛行員可以同時操縱飛機,安全性更高。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醫療急救,後面艙門特別寬大,後艙和前艙聯通,方便把擔架從後面運送到客艙內。而且尾槳是涵道式尾槳,設計獨特,其特點是旋轉式槳葉在涵道中,不會傷到人,噪音還特別低。”劉阿慶強調説。

  的確,正如劉阿慶所言,EC135直升機憑藉其出色的安全性能,客艙的靈巧安排和裝載能力,成為全世界直升機緊急醫療服務運營商的基準機型。最遠航程超過620公里,不僅可以承載7到8名人員,同時還擁有非常大的醫療物資存儲空間,突發事件時,還可以裝載兩個擔架,同時轉運兩名患者。

  對醫護和飛行人員要求更高

  直升機救援,相對於地面救援來講,無論從施救環境還是具體流程,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對機上醫護人員的要求更高。

  “飛機上,病人病情發生的一切變化只有醫生和護士兩個人來緊急處理,不像地面救護,可以有輔助科室和其他的醫療部門來協助會診。而且病情一旦出現變化,就要求醫生和護士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給予搶救。”魏彥芳説。

  對此,中國紅十字航空醫療救援飛行隊隊員薛靖傑表示,直升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氣流和氣壓都會對病人的病情和儀器設施産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及時判斷,如果需要處理,首先要跟飛行員溝通,得到飛行員允許之後,才能鬆開安全帶對病人施救。“這樣做主要是確保在飛行安全的基礎之上更快、更好地搶救病人。”

  除了醫務人員外,駕駛直升機的機長同樣也要通過層層選拔,而專業醫療救援的定位,也對飛機的控制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直升機救援環境比較複雜,可能會降落在城市或者野外的複雜區域,飛行員觀察飛行狀態和野外環境,包括其他飛行障礙物,比如風箏、電線、高塔等需要格外注意,而且落地時還要照顧到地面的群眾及醫療救護人員。”首航直升機飛行員張冬傑説。

  此外,由於飛機上搭載病人的病情隨時可能出現變化,飛機的駕駛人員在值機的過程中還有額外任務。“飛行過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急救病人,有可能是骨科的,也可能是心腦血管或內科的,這就不只是簡單的飛行操作,還要和醫護人員及時溝通,隨時觀察病人的症狀,做出及時的處置和判斷,以確保最快、最穩地把病人送到醫療救護中心。”張冬傑説。

  未來能否成為一種常態

  國際上,最早使用直升機應急救援是在20世紀50年代。關於直升機在應急救援中的突出作用,美國西科斯基公司創始人西科斯基先生有一句堪稱經典的描述:“如果一個人正亟待救援,噴氣式飛機能做的只是飛過他的頭頂,撒下花瓣,而垂直起降的直升機卻能挽救他的生命。”

  然而,在我國,儘管空中救援已經有過很多成功救治病患的案例,但由於啟用飛機以及機上救援的費用相對高昂,很多普通市民依然對這項服務望而卻步。

  談到航空救援費用,田振彪坦言,據初步測定,航空救援每小時要3.75萬元。因此,建議民眾使用保險産品,這也是國外現在比較通行的做法。一年投保299元,最高保費3萬元,民眾自己還得負擔幾萬元,所以推薦市民使用尊享版的保險産品,一年投保999元,保費最高達30萬元。

  “在發生特定的重大特殊疾病的時候,可以使用空中救援,在每年按照目前金額來講,使用兩到三次完全沒有問題。”田振彪説,也就是説,在購買針對空中救援推出的保險産品後,在緊急情況下,就可以撥打010999的急救電話,由專業人員進行判定,一旦條件允許,就可以享受空中救援服務,最重要的是,費用可以由保險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擔了。

  “目前,空中救援轉運主要針對重症腦出血、急性心肌梗塞、嚴重燒傷、包括交通事故的重度複合傷等重症疾病。”田振彪表示,由於空中氣壓問題,對一些呼吸系統的疾病,在分析是否適合空中救援時,還專門成立了由天氣、醫療、救援、軍隊等專家組成的空中救援專家委員會,目的在於正確地指導我國空中救援工作。

  “關鍵是人們觀念的變化。直升機主要是養護費用較高,如果使用的人多了,平攤下來費用會少很多。”田振彪強調。

  在德國,如果你需要,任意地點15分鐘內即可獲得救援。這也是田振彪的夢想,未來5到10年,讓人們在中國看到直升機如同看到救護車一樣平常。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8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