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根除科研經費腐敗須紮緊制度籬笆

  • 發佈時間:2014-11-28 01:00: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前不久,多名院士、高校教授捲入科研腐敗問題被查。據了解,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長,而中國科協的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佔四成左右。

  網民認為,我國鉅額科研資金投入與産出嚴重失衡,科研經費利用效率偏低和腐敗問題是主要原因。建立健全讓高校科研機構不敢腐敗、不能腐敗、不願腐敗的制度環境,才是防治科研腐敗的根本所在。

  “潛規則”肆意橫行

  網民對科研經費貪腐感到觸目驚心。

  網民“朱海就”表示,上午給研究生上課,結果有十多位學生遲到,了解之後,原因居然都是一樣的:給導師報銷課題經費。網民“藍湄”也指出,腐敗的科研體制已經影響到學生了。甚至有人講怎麼申報課題投機取巧,還要求研究生去聽。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逾5000億元,而與鉅額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我國真正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和大師級科學家鮮有出現。

  網民“陽光肖江”表示,我國科研經費大約只有40%真正用在科研本身,剩下的60%則被日常開銷、請客吃飯、買房買車等消耗掉了。這些成為行業內廣為人知的“潛規則”。科研經費被大量用於非科研的不合理支出,不但嚴重影響科研工作有效地展開,而且滋生貪污、腐敗,造成惡劣影響。

  管理粗放監管失控

  網民指出,不少人把科研經費當作“唐僧肉”,“跑冒滴漏”嚴重,甚至有人想方設法中飽私囊,在這背後,疏于監管、管理粗放是重要原因。

  網民“甬江夜話”表示,學校對科研資金的態度,基本上是誰搞到的資金由誰負責。對於科研資金怎麼花,雖然也有規定,但基本形同虛設,只要花錢過程中不出問題就行。最終科研投入有沒有成果,反倒沒人真正關心。

  網民“傅達林”認為,低下的科研效益、深不可測的資金黑洞,都指向了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的粗放化。例如在科研經費核算和管理上,申報課題時預算粗陋,缺乏明晰的細項分類;課題申報成功後,也很少按照申報時的預算執行,整個過程缺乏基本的監督。於是,經費被視為項目負責人的“私産”,出現科研資金部分用於項目、部分用於買車買房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加強制度反腐

  有網民認為,沒有健全的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制度,任何一個神聖的學術殿堂都有可能淪為碩鼠的樂土。建立健全一種讓高校科研機構不敢腐敗、不能腐敗、不願腐敗的制度環境,才是防治科研腐敗的根本所在。

  網民“李琴”認為,在美國,科研人員一旦被發現有涉及經費的腐敗行為,後果將十分嚴重,即便夠不上法律制裁也會在業內身敗名裂,無法再吃“科研飯”。應加大對科研腐敗人員的懲處力度。

  網民“牛瑾”表示,我國迄今還沒有一部關於科研項目立項、審批、經費使用、監管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應出臺專項法律,用法治“看管”科研工作的各個環節。只有讓科研工作納入法治管理,讓相關從業人員樹立明確的法律意識,才能讓每一分科研經費都“用在刀刃上”,産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網民“傅達林”指出,制度性矯治最核心的環節在於監督。在對科研項目支出進行細緻核算並通過法治化方式確定下來之後,就需要從執行上重點監控各項費用的流向。對於投入資金較多的重大項目,更是要建立專門的效益監督,引入第三方機制和同行評價機制,健全問責法律制度,保障經費使用的公正、公開和透明。

  (記者 明航 整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