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缺觀眾缺市場:淮派皮影戲“孤獨無助”

  • 發佈時間:2014-11-27 08:58: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合肥11月27日電(記者陳諾 周暢)“天有道是風調雨順,地有道是五穀豐登。”驚堂木一響,唱腔一亮,四隻皮影在燈光的映襯下,翻飛到白色帷幕上,一齣《岳飛三收楊再興》伴隨著鑼鼓聲熱鬧開場。

  帷幕另側,白熾燈炙烤著的一方小小後臺,六位老人容身於此,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在安徽省霍邱縣長集鎮,聽到這樣一齣原汁原味的淮派皮影戲正在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清代光緒年間,驢皮影戲從河南傳至霍邱,落地生根,至今已經傳承7代。漫長的發展中融入了大別山民歌的高音、花腔、端公調,以及倒七戲的假聲唱法等,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淮派皮影戲表演風格。

  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是淮派皮影最輝煌的時期,一個縣有好幾十個戲班子。如今的六位老人是最後一個戲班的最後一撥演員,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

  “只有八句戲,唱了四句就忘詞。”回想起自己60年前首次登臺,75歲的領隊任其安笑了,那年正月十五,在姚李鎮燈籠樹村的稻田上,千余觀眾將皮影舞臺團團圍住,“三畝地都站滿了人”。

  那時候的皮影藝人如同明星,“是各家的座上賓”。村民做壽、辦喜事都少不了邀請他們唱上幾本大戲,“騎車趕場子是我們當時跑戲的常態”。

  近二三十年,皮影戲受到快速發展的影視業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嚴重。“皮影戲就和説故事一樣,要慢慢聽才能聽出味道。”77歲的藝人張多金説,“一句獨白唱上五分鐘在皮影戲裏很正常,在電視上觀眾早調臺了。”

  如今,很少有人在婚喪嫁娶時請唱“願戲”了,只在縣裏有大型活動時,才會拉上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撐撐場面。平日裏,老藝人們除了務農,就是修補皮影打發時間。缺觀眾、缺市場、缺資金,淮派皮影顯得尤其孤獨無助。

  更讓老人們擔心的是傳承問題。“我們百年後,手藝傳給誰?”皮影戲難學,武場中的“步戰”、“馬鞍”、“拋槍”等絕活都要手腳並用嫺熟操作,大段大段的唱詞只憑著“師父口述,徒兒背誦”的單一模式,“這可得吃不少苦”。

  2012年,戲班裏72歲的張多才老人因病去世,臨終前叫來兒子張幸福,讓他接皮影戲的班。而這之前,張幸福在城市打工,一直不大願意回來,對於年輕人來説,都想在外頭闖,家門口的過時手藝有啥意思?

  “在工地一天就能賺上150元,皮影戲唱上一天,整個戲班也才300元,分到手連買煙都不夠。”張幸福説。

  好在一些搶救工作也在進行。去年,一間投資28萬元的皮影戲文化展館在長集鎮文化站落成,一些珍貴的皮影陳列為館藏,老人們也有了固定的表演舞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報材料也已提交。“希望有好運,能批下來。”長集鎮皮影戲民間藝術團團長熊定山説,皖南的皮影發展模式值得借鑒,將老藝術與當地旅遊結合起來,一起打造或許能將“輸血”變為“造血”。

  “如今我們也在做最壞的打算,準備讓這幾位老人口述唱詞,把戲本保存下來。”在熊定山看來,若是搶救“不奏效”,“臨終關懷”應該也有些作用,“只是我們要在博物館裏才能見到這一派皮影了”。

  最終,張幸福還是從了父命,拜了師父,成為淮派皮影戲唯一的“80後”傳承人。不過,對於未來他有些迷茫:“只剩我一個,戲如何唱下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