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遺文化接地氣才能“活”起來

  • 發佈時間:2014-11-26 04:59: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襲紅衣、小手托著下巴、圓圓滾滾的胖女娃,這一“中國夢”系列宣傳畫中的可愛形象,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夢娃”。但很多人不知道,“夢娃”出自天津泥人張。

  2013年以來,天津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等一大批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被選中進入“中國夢”系列宣傳畫,這為非遺文化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接地氣的機會,也為非遺傳承積累了人脈。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和楊柳青畫社,近距離感受這神奇的民間藝術。

  堅守文化擔當

  11月22日,記者來到了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難以想像,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泥人張作品,就是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

  對於這一點,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主任、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傅長聖表示,好的條件固然對創作有益,但真正的精品源於生活。“泥人張彩塑誕生之初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創始人張明山先生當年把彩塑藝術從廟宇宗教造像、陪葬泥俑等傳統彩塑題材拓展到現實生活,就是大膽的創新之舉。我們繼承泥人張彩塑藝術不僅僅是繼承其技藝,還要繼承其創作思維,探究其內在的文化與智慧。工作室成立以來,始終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下功夫,這是泥人張彩塑藝術的立命之本。”

  在傅長聖看來,不論時代如何變化,泥人張彩塑的藝術精髓不能丟,更不能亂改。他説,“戲劇行有句話叫移步不變形。你怎麼移步、怎麼改,都不能把京劇變成梆子;彩塑藝術也是如此,你的創作不著色了,還能叫彩塑嗎?”在他看來,泥人張彩塑至少有3個基本點不能丟:體積絕不能大;必須著色;作品必須抓人,情境表現力強。

  對於泥人張彩塑藝術的傳承,傅長聖説,泥人張技藝是一個手段,是個載體,對於百姓生活的認知才是作品成功的內因,感情不到,作品就難以生動,藝術價值就差之千里。堅守文化擔當、藝術責任,才是泥人張的核心價值,才擔當得起傳承中國彩塑藝術的責任。

  藝術植根于生活

  天津泥人張的藝術精髓是表現普通百姓的生活。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將每年4月、5月定為生活月,泥人張的工藝美術師們會到各地去“體驗生活”,獲取靈感和素材,使作品能夠記錄、見證、闡釋時代精神。

  在“夢娃”的作者林鋼看來,“夢娃”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因為它貼近生活。林鋼説,“夢娃”的創作原型是他上世紀80年代到河北省興隆縣采風得來的。那次采風,他畫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兒童素描像。2013年要創作一組“中國夢”主題的作品,這一形象立刻迸發出來。他告訴記者,過了這麼多年還能讓人記起的形象,一定能與普通百姓達成共鳴。

  “深入基層、貼近生活,是我的作品能入選‘中國夢’系列宣傳畫的原因。”2013年,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工藝美術師孫永升創作了一件《村官》的泥塑作品,被選中進入“中國夢”系列宣傳畫。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女大學生村官,背著背包,戴著鴨舌帽,蹲在地上跟老鄉一面交談,一面用本子做筆記的景象。

  好的藝術作品離不開生活,同樣也離不開資金支援。為此,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提出“深入生活出作品、面向市場多銷售”,但抓生産經營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反哺創作。

  如今,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大師們經常走進學校、社區,為學生和市民講述天津泥人張的歷史與文化,免費傳授泥人製作的方法和技巧。傅長聖説,“藝術不應該被束之高閣,而要為百姓服務;要想代代相傳,就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愛它。”

  擴大市場是為滿足百姓需求

  與泥人張的作品一同入選“中國夢”系列宣傳畫的,還有很多天津楊柳青畫社的年畫作品。天津楊柳青畫社社長劉建超介紹説,傳統的楊柳青年畫作品裏,有大量是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宣傳優良民風的。比如,一幅講述愛説謊話的“王大謊”真遇到麻煩時沒人再相信他的老年畫,這次就被“中國夢”系列公益廣告發掘出來,以“誠信”為題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産品能夠“接地氣”,與消費需求接軌,並與其他相關産業巧妙地嫁接至關重要。楊柳青畫社一直致力於擴大年畫産品市場,不斷挖掘和研發百姓喜聞樂見的新品種,塑造年畫品牌,推動年畫産業化發展,這也為楊柳青年畫保護傳承開闢出新的途徑。2009年以來,楊柳青畫社共開發了30余種200餘款新産品,年畫內畫壺、宣紙折扇、瓷器、剪紙、拼圖、琉璃挂件、絲巾、手帕、冰箱貼、金屬書籤、錢夾、文具等産品上市後,均取得良好的口碑和反響。

  “我們認為,年畫産業是彰顯民族藝術的,深挖年畫內涵、豐富載體品種、提升載體品質,可以使楊柳青年畫這一古老民族瑰寶獲得新的生機,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劉建超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