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到底誰是正宗?--兩個“泥人張”商標歸屬爭議15年懸而未決

  • 發佈時間:2014-08-28 20:04: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天津8月28日新媒體專電(“新華視點”記者毛振華)最近,以“泥人張”家族傳人張宇和他的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泥人張”廣告密集出現在天津街頭、公交車體、電梯間裏。與此同時,以“中國夢”為題材的另一家“泥人張”公益廣告也遍佈大街小巷。

  廣告上的隔空鬥法折射出的是兩個“泥人張”長期同臺角逐帶來的長達15年的商標歸屬爭議。

  “泥人張”陷智慧財産權之爭

  圍繞著“泥人張”的品牌權利爭議從未斷過,其中尤以“泥人張”家族傳承人與第四代傳人帶出的學生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

  在天津古文化街中段一個名為通慶裏的衚同裏,記者找到了“泥人張美術館”,這裡是由“泥人張”家族傳人設立的私人美術館,收藏了“泥人張”180多年來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讓第一代“泥人張”張明山聲名鵲起的代表作《余三勝像》,“簡直神了,只比真人少一口氣!”

  “那些打著‘泥人張’旗號的大頭娃娃頂多算是泥人。”説這話的是今年36歲的張宇,是“泥人張”第六代家族傳人。他從父輩手裏接過了接力棒,同國有的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打官司長達20餘年。

  1958年天津市政府成立了由張明山後代等共同參加的國有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其間培養了張氏新一代及非張氏“泥人張”彩塑藝術傳人。但隨著上世紀80年代張家後人從工作室退休,工作室獨自將“泥人張”申請註冊商標,並與家族傳人在市場上競爭,這成為了矛盾的根源。

  自此雙方正式對簿公堂。

  法院裁定使用權共有 至今未執行

  根據天津高院1998年二審判決,張明山後代中從事彩塑創作的人員和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共同有權在其創作的藝術品上使用“泥人張”名稱,工作室已註冊的“泥人張”商標應自行向有關部門申請撤銷。在被裁定使用權歸雙方共有後,雙方同臺競爭互不相讓,工作室本應申請撤銷的“泥人張”商標至今未執行。

  近些年,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一直是“泥人張”官方對外交流和展示的主體。該工作室主任傅長聖認為,其設立和培養學生的宗旨是挖掘和推廣泥人張彩塑藝術。而對於品牌歸屬,他承認“泥人張”商標目前仍歸工作室所有,每年仍向工商部門續費。“張家後人曾提出過共有,但是我們沒有同意。”而法院此後也未追究商標登出一事。

  儘管兩個“泥人張”都是同根生,但工作室去年獲得了400多萬元的國家扶持,張宇代表的家族傳人只得到過1萬元的非遺傳承人資金。這讓本應是“直系”的家族傳人頗感冷落。

  “我們家族到現在還是‘黑戶’。”張宇説,從1998年二審宣判至今,對方註冊的“泥人張”商標仍未按判決撤銷。

  ?文化遺産:家族單傳還是誰都能學?

  為了不重蹈前輩覆轍,張宇選擇了不再帶徒弟。“泥人張”這門藝術的傳承今後將何去何從?

  “家族父子傳承的方式是否有保留的價值,已經成為社會對我們的考驗。但我們要做的是有家族特點的泥塑。”張宇説,家族傳人的作品目前全國只有天津一家店面,不開分店,以此同其他各種“泥人張”區分。由於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是由他親手製作,這也造就了一大怪現象:由於製作流程緩慢來不及供貨,店面裏大量貨架空空如也。

  但傅長聖並不認可這种家族單傳的方式,他認為“泥人張”現在屬於一門藝術,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每個人都可以學、可以做,不僅限于張家後人。當然,如果借此獲取經濟利益則應受到限制。

  雙方爭論的實質是對智慧財産權的爭奪。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王偉凱認為,“泥人張”的命運正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産在商業大潮衝擊下演變的一個縮影。很多民間藝術儘管長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出現,卻缺少産品品牌,為日後的品牌之爭埋下了隱患。隨著民間手工藝、老字號品牌價值凸現,智慧財産權糾紛可能會愈演愈烈,急需有關部門明確法律適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