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水解近渴,企業境外融資發出怎樣警示?
- 發佈時間:2014-11-25 10:51:0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遠水解近渴,企業境外融資發出怎樣警示?
——求解融資難題系列述評之一
新華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劉錚、李延霞、張紫赟)央行兩年多來第一次出手降息,劍指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由來已久的難題,隨著經濟增速下行“水落石出”更顯突出。
當下,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借人民幣國際化從境外低成本融資,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然而,遠水解近渴畢竟不那麼順暢,對中國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發展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警示。
融資成本高迫使部分企業境外融資
一家國內知名家電企業,年銷售額近千億元,卻沒從境內銀行借一分錢流動資金貸款,而是每年從香港融資40億到50億元人民幣,融資成本只有百分之二點幾到三點幾,大約只有境內成本一半。
“境內融資成本太高,就算基準利率下浮30%我們都不借。國際競爭多激烈,不能因為融資成本輸在起跑線上。”企業有關負責人快言快語。
境外融資已成為部分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破解融資難題、降低財務成本的有效手段。特別是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推進,在真實貿易基礎上,國家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從境外借入人民幣,為境外融資打開了閘門。
合資企業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最近兩年多來,已從境外貸款90億元人民幣。其中一筆單筆63億元融資,創國內跨境人民幣單筆借款紀錄,借款期限長達66個月,年利率僅為4%。
“境外人民幣借款已經為我們節省利息5億多元。”亞太森博公司高級財務總監李建祥説。
境內外融資成本的巨大反差,投資者有著切身之痛。上海賽領基金戰略研究部副總監方勇,對錯失一個很有前景的海外投資項目遺憾至今。在這場與國際頂尖私募基金拼搶項目的激烈競爭中,賽領因融資成本比對手高4個百分點落敗。“資金成本過高,嚴重阻礙了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投資競爭力。”
銀行競爭不足直接融資短腿金融環境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降息是非對稱的,貸款利率降幅大於存款利率降幅,銀行傳統上最大的利潤來源——息差的空間有所壓縮。
“實體經濟和金融業的利益分配存在明顯問題。小微企業平均利潤率不到2%,大量利潤在金融領域,國民經濟的利潤應當有更合理的配置。”中國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張永偉直言。
數字無言,對比鮮明。9月初公佈的2014中國500強企業榜單中,入圍金融類機構的平均利潤率是18.61%,其他實體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是2.24%;金融機構營業收入只佔500強的12.23%,凈利潤卻佔52.98%。
就我國銀行業而言,與實體經濟的利益分配關係通過利率建立起來,通過準入門檻來維持。然而,大銀行家大業大的特性決定了,很難俯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務小微。可以與小微企業同成長的民營中小銀行,卻又因為準入等原因發展嚴重不足。
“小銀行是小企業的天然盟友。美國有9萬多家小銀行,中國需要上萬家小銀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一直在呼籲,大力發展民營中小銀行。
在很多人眼裏,融資就是找銀行借錢,上市只有少數盈利能力強的企業能做,但實際並不應當是這樣。全球電動汽車企業的翹楚特斯拉,13年中前10年虧損,但在虧損中上市,還接受了私募和風投的8次融資。
“發達國家企業融資70%是直接融資,30%是間接融資(貸款)。中國企業是反過來的,特別是小微企業間接融資佔95%。要加速發展資本市場。”李子彬建言。
産能過剩創新能力弱企業亟待修內功
融資難融資貴,企業聲音最大。不過,兼聽則明。
“我們經常辦融資問題座談會,通常這種會前半部分是中小企業訴苦會,後半部分是對現行銀行的聲討會。”做了三年多網際網路金融的91金融CEO許澤瑋這樣概括道。
李子彬在大聲疾呼金融服務好小微企業的同時,也坦承一點:瀕臨絕境的企業是沒人理的。企業必須努力,讓貸款人放心,讓投資者有信心,不能總埋怨環境。
産能嚴重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亟待消解的痼疾。例如,我國粗鋼産能已超過11.4億噸,産能利用率僅70%出頭,銀行自然對鋼鐵乃至鋼貿行業貸款避之不及。而鋼鐵行業只是産能過剩的冰山一角。受産能過剩制約,我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32個月負增長。
“利率反映風險溢價,實體經濟的風險高,風險溢價就上去了。銀行怕企業還不了錢,就提高利率,甚至惜貸。”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直言。
進入新常態後,中國經濟增長不能再過於依靠投資和房地産,不能再搞簡單規模擴張。尋找新的動力,努力提升創新能力,國家要積極引導,關鍵靠企業自身努力。
“企業不能再幻想忍過這一段,接下來還能像以前那樣粗放擴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提醒,企業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競爭力上,同時應深化金融改革,雙管齊下才能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