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延誤包裹揭出三個問題

  • 發佈時間:2014-11-25 03:53:0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任翀

  今年“雙十一”産生的近3億個包裹近日已基本配送完畢,物流相當給力。不過,記者“雙十一”後在亞馬遜遇到了一起包裹延誤事件,並從網站對待這個包裹的態度中發現,電商所稱的物流能力限制發展只是行業的表面現象,背後則是電商本身管理上的缺陷。

  “配送及時”的水分不少

  亞馬遜中國向消費者承諾:上午訂購的自營産品,當天晚上能送到;晚上訂購的産品,第二天下午能送到。記者11月21日晚上訂購了一本圖書。付款結束後,亞馬遜提供的配送日期選項和預定配送日期均顯示,11月22日下午完成配送。

  22日,記者在亞馬遜網站跟蹤訂單看到,14時07分,配送員已從配送站出發。但直到18時30分,記者仍沒有收到包裹。記者聯繫客服人員卻被告知:“此單包裹延誤了,預計明天優先給您送貨。”記者表示,22日下午送貨是亞馬遜給出的承諾,未兌現就是違約。可客服表示,能做的只能是“督促”。

  記者注意到,除了亞馬遜,京東、1號店、國美線上、蘇寧易購等,都有各自的極速送達宣傳,推出“一日三送”、“精準送達”的網站並不少。可除了國美線上有過“不按時送貨賠償”的承諾外,其餘電商均沒有告知承擔什麼責任。

  律師曾陳指出,電商給出配送時間承諾卻不兌現,一是存在虛假宣傳嫌疑;二是違反了合同約定。他認為,電商用配送效率參與“服務戰”沒有問題,但應當量力而行;如果做不到,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快遞員成了“替罪羊”

  從亞馬遜提供的包裹配送資訊看,那個14時剛過就帶著圖書離開配送站的快遞員,似乎要承擔此次延誤的主要責任。但記者隨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由於圖書急用,記者向亞馬遜客服人員提出願意深夜等快遞員到府。這一要求遭到客服人員拒絕,且不願説明理由。

  記者輾轉聯繫到具體配送圖書的快遞員和相關配送站負責人。快遞員説:“今天太忙了,早上開始送貨後,根本沒時間回配送站拿你的包裹。”配送站負責人則告訴記者:“亞馬遜從來沒有告訴我們每個包裹要在什麼時間點送到,我們只是到貨後儘快送出。”

  最終,經過記者和快遞員反覆商量,快遞員請他的晚班同事去配送站捎上了圖書,在22日21時後完成配送。記者收貨後檢查發現,在亞馬遜提供的統一外包裝上,確實沒有註明配送時間要求。

  更奇怪的是,當記者收貨後再次跟蹤包裹資訊時,發現多了一條“18:52,首次嘗試包裹配送失敗”的記錄。算起來,這正是記者與亞馬遜客服交涉的時間。

  眼下,不少電商把物流體系不完善作為發展的瓶頸,經常指責粗放型的快遞服務影響了電商發展。可此次亞馬遜錯亂的配送資訊顯示,網站本身對物流資訊的管理就存在相當問題,把理應透明的消費過程變成了消費者不滿意、快遞員有委屈、網站卻沒責任的奇怪格局。

  客戶服務依然薄弱

  “維權難”是很多消費者提出的網購弊端,記者與亞馬遜交涉時也深有體會。

  首先是網站的客服服務方式並不人性化。在亞馬遜中國的主頁上,記者沒找到客服熱線等最常見的售後服務聯繫方式。幾經尋找,記者才發現,亞馬遜的客服“躲”在自助服務之後,且不是熱線電話,而是由亞馬遜在接到消費者線上申請後回電,或者消費者通過線上聊天與客服聯繫。

  其次是客戶服務存在敷衍了事的問題。第一個客服人員曾承諾在22日21時前給記者一個“妥善的處理方案”。但這個“妥善的處理方案”並沒有按時到來。當記者21時再次聯繫亞馬遜客服時,換了一個客服人員。她表示,無法獲悉記者此前的投訴,需要記者再把問題説一遍。

  從記者的遭遇看,亞馬遜的客戶服務方式不僅給消費者增加了麻煩,而且本身缺乏系統管理。網際網路專家唐洶指出,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是部分電商過度依賴第三方呼叫中心,所謂的客戶服務體系只是接電話,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給予消費者的也只是“安慰劑”。這也是電商投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