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文今用之要義在於濡養文化底蘊

  • 發佈時間:2014-11-22 01:31:1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楊雪

  ■玉淵雜譚

  “鄙人不才,相識眾卿,承蒙恩澤,感沛於心。青春散場,維情不傷……”日前,江蘇一90後小夥憑藉一篇颺颺灑灑的《去職書》,在微網志上引來圍觀。這封用文言文寫的辭職信不僅行文流暢,還多處引經據典,對《詩經》《道德經》《增廣賢文》《東坡志林》皆有涉及,如果作者不加注解,確實不容易完全看懂。所謂“有才,就是這麼任性”,嘆後生可畏。

  如這般“古文今用”而成為社會話題,近年來時有發生。不久前,浙江某高校一大三學生就用文言文寫了一張漂亮的請假條。每年高考過後,網上流傳的那些真真假假、八成為網友惡搞出來的語文“零分作文”,當中也不乏文言佳作。在這個時代,古文似乎成為一種被束之高閣,令凡人望塵莫及的奢侈之物。除非受過專業訓練的,倘若一般人,尤其是“八零”往後數的“小年輕”,誰要是能行雲流水般“拽”上一兩段文言文,就成了稀罕事,成了社會新聞。然後古文就愈發顯得神聖,顯得遙不可及;今人不識古文就愈發顯得自然,顯得理所應當。

  的確,古文離開主流話語已經接近百年時光,隨著“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別説做文章,就連能對其賞析一二的人也越來越少,甚至許多年輕人對古文的態度是抵觸的。試想一下,假如古文是一個笑靨如花的美女,那麼,經過老師數節課的“拆解”,美女已然被大卸八塊,全無美感可言,而後還要強行讓我們“娶”回家——那句冷冰冰的“全文背誦並默寫”,簡直要了親命。那時的我,合眼緣的課外詩詞便能過目不忘,但選入課本的往往並不喜歡,怎麼也背不下來。現在想想,年輕一代對古文的疏離,中小學語文教育也脫不了干系。

  當然,文體的發展脈絡有著不可抗的歷史規律,古文已矣,不可能復興,也不必要復興。但是與古文如影隨形的辭藻、韻律、意境和情懷,正是能夠支撐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魂。古文連同以其為載體的古典文學,鐫刻著中華文明的骨骼,它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底蘊,托起高尚而優雅的審美,濡養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而在我們步入現代文明的百年進程中,已經幾乎把這種底蘊遺失了。

  也許“古文今用”的段子只不過“輕鬆一刻”,但回味起來卻能讓人聆聽到一種來自民族心底的感召,一種對文化復興的渴望。那麼尋回文化底蘊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古文鑒賞能力的回歸,這一點,基礎教育真得多費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