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模劃分新標準:人口1千萬以上屬超大城市
- 發佈時間:2014-11-21 21: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國務院印發通知明確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人口1千萬以上屬於超大城市。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觀點:大城市的現代治理與發展,是艱巨的時代課題。
央廣網財經11月2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生活中,電梯如果超載了會停止行駛,車輛超載了會遭到交通處罰。但有一樣東西,比電梯和車輛容易超載,卻往往被人們熟視無睹,這就是人們生活的城市。
城市不僅是鋼筋水泥的森林,而且交通擁堵、水資源緊張等問題的集中爆發地。一個城市的規模要靠資源來支撐的,就象電梯一樣不能超載。但如何才算超載,城市人口是個重要的判斷指標,過去有個標準叫特大城市,按照舊的標準,城區人口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算特大城市。2010年這樣的城市有140個,雖然都是特大城市,但北京、上海等城市和一些百萬人口城市規模差別很大,顯然舊的標準不能發展的節奏。
昨天,國務院發佈《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正式調整我國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把城市劃分為五類。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才可以叫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城市有了新名字--超大城市。新標准將使人可以更明確地考慮城市資源承載能力, 避免超大城市人口無限擴張。
財經評論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劉艷對此解讀 。
經濟之聲:根據最新標準,全國大部分城市將會被降級,很多城區人口不到500萬的,將不被定義為特大城市。按照新標準,特大城市只有16個。按照舊的標準,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0個,都是特大城市。這對防止特大城市無限發展,加強大城市的現代治理有什麼意義?
劉艷:對城市的規模,特別是對人口這樣作為依據進行劃分,從根本上來講,不是説對這個城市的重視或者資源傾斜做哪些工作,關鍵是以後我們對城市的管理,帶來一個的可依據的這種科學標準,是我們為未來一個,特別是特大城市的管理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基礎,這是最大的意義。那麼本次城市規模的重新劃分。實際上體現了最大的務實,這個務實性體現在幾點,首先第一點我們不再把那些超過千萬的城市,把它當做一個包袱,而是把它當做一個很重要的未來經濟化城市管理服務的載體。因為我們知道城市的人口之所以膨脹,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城市功能的分配過於膨脹,城市資源過於聚集。這樣的話,它吸收了一部分的中小城市發展的營養、資源,所以它不利於我們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所以這一次的城市規模的重新劃分,不僅從戶籍、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幾個角度,都會有重大的這種城市化發展推動作用。
經濟之聲:您提到務實這一點,除了對於特大城市這樣一個規劃之外,還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劉艷:首先我們知道這次的新型城鎮化,我們曾經在幾年之內的做過很多的這種工作的部署,那麼現在終於明確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新型城鎮化是一個自下而上自然發展的成長的過程,那麼剛好和這一次的城市的規模的標準化的平均劃分是匹配的。要要求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包括鎮改市這樣的一些試點,讓那些有城市之實,就是已經早已突破百萬人口小的城市,還不僅僅是有些縣城市,有些縣城就突破了30萬這樣的規模,它有城市之實,有城市之名的這些鄉鎮、縣鎮轉化為市。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城市和鄉鎮的管理辦法是有一定區別的,它的資源分配是有很大管理的不同性的,所以小城市要求個性化,大城市要求經濟化的管理未來更加明確。
經濟之聲:這次劃分以後,超大城市的數量其實是極少的,主要是北上廣深的這些大家公認的一線城市了,這次1000萬以上的城市單列為-超大城市。超大城市是不是將採取與特大城市不同的管理辦法?
劉艷:超大城市主要在兩個新的説法的創新,第一是對經濟上,城市越大,它更需要標準化的指數化的管理體系進行管理,比如説我們的環保指數,我們的交通指數,我們人口流動指數等等一系列。第二個它之所以大,是我們要有這種中高低層的,一、二、三、四這樣分級化的管理的標準。它需要有不同層級行政資源的借助,這是對於大城市的管理,那麼對於小城市的管理,實際上我們説小麻雀五臟俱全,但是對於小麻雀來講,對於小城市來講,它講究是一種個性化的發展,也就是説它會有個性化的産業功能定位,一個城市的發展,要想可持續性,不僅僅要靠簡單人口戶籍化的管控,關鍵人口通過産業、就業進行疏導。所以小城市要完成它自己的工作,大城市有它的煩惱,也有它的發展機遇,對各自都有各自的優勢,而不再像過去我們只要求發展大城市,對於中小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忽略。
經濟之聲:根據新的城市劃分標準,下一步是否會實行人口調控政策,特大城市則會加大人口的控制,讓引導更多的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動,人口的流動更均衡。
劉艷:過去我們也曾經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控制人口,甚至通過限購房屋這種方式,但是你會發現並不奏效。關鍵是我們的産業引導産業就業對創新人才的引進,就是疏導的過程不能夠完整的進行一個實施,所以説疏導人口要比簡單通過戶籍控制人口更加主要,對大城市疏導在前,控制在後。
經濟之聲:一個城市的規模是要靠資源來支撐的,所以必須要考慮資源承載率。城市的水資源、環境等各種資源最多能滿足多少人口,是有一個比例,從國際經驗來看,一般多大規模的人口是適度的呢?
劉艷:實際上是相對而言,跟每個地區的地理資源、自然環境和行政配備都有關係的。那麼相對而言,在國際上面,超過千萬的城市不再少數,比如像東京、倫敦這樣的城市,但是發展的比較核心,還是500萬規模這樣的城市,作為它主力城市發展群體。
經濟之聲:關於這大城市的管理,其實又有一些其他的國際方面的經驗,你比如説像東京這樣的城市,它的人口也是很多的,但是你去旅遊的話,你會發現它的每個區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説你購物的話,你可能在這個區,你從事一些商業的談判,是在另外一個區,那麼以後這個是不是我們的大城市也會有這樣一個趨勢呢?
劉艷:首先大城市未來的發展,多中心化,就是它不再是一個單中心行政資源完全拘各個聚集的過程,不是過去那種,要麼過度集中這樣的發展模式。但是多中心化,就是多功能化,就是金融、人口、人才、高科技,包括它的行政指導管理,都將分佈在城市最合理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形成比如説城市以北部作為它的一個核心區域,南部就變成睡城,這樣就會帶來很大的交通壓力,人口分散壓力,包括醫療、就業和上學教育這方面的壓力。
盤古智庫小城鎮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易鵬表示,超大城市的數量極小,主要是北、上、廣、深等這些大家公認的一線城市,精細劃分城市規模符合當前需要疏散這些超大城市功能的趨勢。對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以採取與超大城市不同的管理辦法,適當提高其人口聚集和産業聚集能力,成為城市群的龍頭城市。
中國社科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副院長張朝偉表示,一個城市的規模是要靠資源來支撐的,所以必須要考慮資源承載率。城市的水資源、環境等各種資源最多能滿足多少人口,是有一個比例的,新標準對城市的劃分更有利於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張朝偉表示,下一步,根據新的城市劃分標準,中央或結合戶籍改革實行人口調控,引導更多的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動,特大城市則會加大人口的控制,讓人口的流動更均衡。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李兵弟指出,嚴控特大城市人口數量是個積極的信號,即特大城市不能無限制發展,大城市的現代治理與發展,依然是艱巨的時代課題。集聚人口、産業是城鎮化課題的應有之意,提升城鎮功能和人口素質,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課題。
湖北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應該避免城市人口無限擴張。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城市發展中存在棘輪效應,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這個效應出現在人口規模達到25萬以後,出現棘輪效應後城市只會向前發展,而不是像小城鎮一樣有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