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興:快樂著你的快樂

  • 發佈時間:2014-11-21 19:4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蘇琳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1日訊(記者 蘇琳)即便是面對下崗,甚至是醫生下達的病危通知書,高興,如同自己這個喜興的名字傳遞的訊息一樣,45歲的她,總是將別人的幸福與快樂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千山腳下,在鋼鐵重鎮遼寧鞍山,孟泰、雷鋒、郭明義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與這座英雄城市緊緊聯繫在一起。在其下轄的縣級市海城市,一個普通的東北女人高興,正循著這些英雄的足跡款款走來。

  作為以為民工商業者,高興還身兼遼寧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鞍山市政協委員、海城市慈善總會會長等眾多社會職務。自1994年從商以來,高興累計向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捐物數百萬元。先後被評為全國“光彩之星”、遼寧省“光彩之星”、“全國先進個體戶”、遼寧省“精神文明標兵”、鞍山市“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等。

  歷經曲折 燃燒創業激情

  22歲以前的高興曾立志成為廠裏最優秀的女工,22歲之後的高興卻不得不面對下崗失業的茫然與失落。

  1990年,22歲的高興下崗了,她所在的服裝廠在那一年成為了過去,留下隨意扔在庫房角落裏的服裝和6位同樣遭遇下崗的姐妹。

  “要麼賺錢養家,要麼沒米下鍋”是當時擺在高興面前的一道沒有選擇的選擇題,將積壓在庫房的服裝賣出去是高興和6個下崗姐妹的唯一齣路。

  距離省會城市瀋陽135公里的海城市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以西柳服裝市場和南臺箱包市場為代表的海城曾上演了無數時尚和創富神話。在這樣一座城市裏,廠裏留給高興的“滯銷品”幾乎沒有市場。

  個性爽朗但心思縝密的高興將庫房裏的“滯銷品”歸納整理,掃去浮塵,做好分類。針對早市、夜市消費者更喜歡購買低價商品的消費習慣,高興和姐妹們將一部分服裝拿到海城早市、夜市去賣,另一部分則到海城周邊相對落後的村屯銷售。很快,曾經被廢棄在庫房裏的“滯銷品”被銷售一空。

  今天回想起當時的窘迫,高興沒有抱怨與回避,甚至是懷有一絲感念。在高興看來,正是當時現實的無奈激發了她日後創業的激情和勇氣。

  初涉商場在為高興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讓她在商業領域的敏銳和果敢初露鋒芒。

  嘗到自力更生的甜頭後,高興揣著半年來省吃儉用積攢下的資金南下廣州,夢想成就一番事業。

  雖然無數次聽説過廣州遍地是黃金隨手可得,但那都是別人的故事。對於初到廣州的高興而言,迷茫是當時留下來的最深刻的記憶。終於,高興在火車站打聽到了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機會。

  “當時廣州的服裝賣得好,但是不知道從哪進貨,當時我和兩個姐妹就在火車站旁邊,碰到背著編織袋、操著東北口音的人就問從哪進貨,銷路好不好,價錢貴不貴。”

  經過兩次嘗試之後,憑藉對時尚和商業特有的敏銳嗅覺,高興開始有目的有意識地將廣州各種光鮮亮麗、款式別致的服裝拿到海城銷售,做起了服裝生意。

  這邊服裝生意做得風聲水起,那邊高興又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新的商機。

  1994年,高興發現廣州有很多蛋糕鮮花店,手工定制蛋糕配上一束鮮花是既前衛又高雅的消費模式。雖然在一些一線城市這已不算新鮮事,但高興依然認為,在海城,這將是一項朝陽産業。於是,高興出雙倍工資從廣州聘請了8位蛋糕師傅,創辦了海城市第一家蛋糕鮮花店——吉利來蛋糕世界。

  然而,高興超前的消費理念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兩年過去了,高興的“吉利來”生意慘澹,舉步維艱。但高興執拗地認為,只要是美好甜蜜的事物一定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第三年,高興的“吉利來”終於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很快由一家變成5家,産品種類也從起初單純的生日蛋糕到各類烘焙産品。

  今天,在海城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吉利來”的招牌依然醒目,不但承載了海城人對甜蜜的記憶,也引領著海城市烘焙産品的流行趨勢。

  與那個年代所有取得成功的人一樣,高興在奔波闖蕩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閱歷,增長了見識,並在這种經歷中不斷覓得商機。

  在完成了初始資本積累後,高興先後創辦了奧興影業中心等多家企業,業務涉及食品、服裝、影視等多個領域。憑藉精耕細作、誠信經營,這些企業先後被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遼寧省“青年文明號”、遼寧省誠信單位、遼寧省名牌食品、遼寧省消費者滿意單位等榮譽稱號。

  向善而行 義舉彰顯大愛

  “我沒有精神潔癖,也不願站在道德高地,只是單純地認為,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快樂。”高興如是説。

  2003年,在被確診患有白血病後,高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扣除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資金,企業全部資産一部分拆分成股份留給員工,一部分留作公益慈善基金。

  對於當時的高興而言,被確診為白血病,如果治療失敗,3個月將是這個世界留給她最後的時間。

  同每一個被醫院宣判過“死刑”的患者一樣,惶恐、不甘、委屈、絕望曾一度充斥著高興的內心。對於命運的擺弄,高興難以理解,更難以接受。

  “無論她在商場上如何精乾果斷,但她終究是個女人啊。”高興的閨蜜王荔私下告訴記者,那段時間高興極其低落,“她心裏委屈,想哭,但是又怕家裏人擔心,經常是趁旁邊沒人的時候,把頭蒙在被子裏哭,哭過之後又趕緊把眼淚擦乾。”

  “高興是好人啊,歌裏不是都唱好人一生平安嗎?她怎麼可能得這種病哪?”當時,57歲的盲人魏景續同樣難以接受。

  魏景續雙眼殘疾,妻子也患有殘疾,上有年長的父親,下有年幼的兒子,一家人擁擠在海城城郊一處不足20平米的小屋。由於身體原因,魏景續夫婦基本沒有勞動能力,依靠社會各界的關懷與資助維持一家生計。

  2006年,在得知魏景續遠在城郊的住房又一次漏雨後,高興便將自己在海城市中心的一套住房免費借給魏景續居住。

  “高興已經幫助過我們一家不少了,過年過節送大米白麵的,有時候還幫我墊付醫藥費。”當時魏景續一直以為,這是高興為了哄他開心,跟他開的一個小玩笑。沒想到,第二天,高興竟真的把新房的鑰匙交到魏景續手中,還安排車輛將魏景續一家送入新居。

  “這房子你們就儘管放心住著。”沒等魏景續來得及説聲謝謝,留下這句話後,高興就匆匆離開了。

  就是在這套新房裏,魏景續送走了年邁的父親,幫助兒子迎娶了一位可心的媳婦。今天,雖然魏景續的兒子已經搬離,但魏景續依然住在這套房子裏,不用再擔心屋頂是否會漏雨,也不用再擔心冬天是否會被刺骨的寒風凍醒。

  只是,魏景續知道高興借給他的是一套裝修考究、傢具齊備的新房子,但他不知道的是,這裡是曾遭遇過婚變的高興給自己築的一個避風港灣。

  對於家住海城市王石鎮什司縣的劉恩秀而言,時至今日,她依然認為,當年高興患白血病的消息只是個傳言。劉恩秀家裏生活困難,與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1998年,高興在了解到劉恩秀家庭情況後,便挑起了照顧劉恩秀母子二人的擔子,幫劉恩秀一家重蓋了新房,打水井、購置傢具,並資助劉恩秀的兒子李恒福讀書。這個擔子一挑就是16年。

  “這孩子7歲時我就認識他,這麼多年了,就跟自己孩子一樣,能沒感情嗎?”在高興的安排下,李恒福畢業後,直接進入到吉利來蛋糕世界工作。今天的李恒福還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當初在得知高興患病的消息後,與魏景續、劉恩秀一樣,許多人都不願意相信。

  在高興患病期間,那些接受過她幫扶的困難家庭,被她資助的貧困學生實在難以壓抑看望高興的渴望與迫切,紛紛趕到醫院看望她,希望自己的祝福能讓恩人高興早日康復。

  雖然過多的打擾會影響高興的治療,而且高興的病情也不允許她與外界有過多接觸,她只能透過鑲嵌在房門上玻璃與前來探望她的人們用目光交流。即便這樣,高興依然能感受到目光中那一份份熾烈的情感。

  “我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那種關懷與愛護,真的,眼睛是不會撒謊的。”高興言語之間難掩哽咽。

  白血病治療過程中所要承受的痛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注射入體內的藥物在追殺病變癌細胞的同時,也對身體的其他組織進行著摧枯拉朽般的衝擊。今天回想起患病那段過往,高興總是刻意回避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但卻反覆提及那些給予她戰勝病魔勇氣與毅力的人。高興説,“我必須堅強,必須將病魔擊垮,因為有太多關心、愛護我的人,我不能讓自己失望,更不能讓他們失望。”

  受治療白血病期間的藥物影響,高興對一些往事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她今天能夠回想起來的公益慈善之路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一年,高興創辦的吉利來蛋糕世界初具規模,懷有“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俠義情結的高興意識到,作為一名個體工商業者,經商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感恩回饋社會卻是責無旁貸。

  在高興看來,老百姓賦予她“好人”的稱謂更是支撐自己堅守公益慈善事業的最強動力。

  “如果説熱心公益事業的初衷,是受善良的本性和責任心的驅使,那麼,隨著投身這項事業的逐步深入,我與這項事業貼得更緊,責任感也越強烈,我的思想和內心也得到了洗禮和昇華。”從1994年開始,海城市內的敬老院、邊遠地區的學校、生活困難的家庭都留下了高興的腳印和愛心援助。在這過程中,高興收穫了快樂,收穫了感恩,更收穫了一名個體工商業者的責任與擔當。

  1998年,海城市站前小學學生魏佳不幸患上了白血病,為了給小魏佳治病,家裏能換錢的東西都已經賣盡了,但對於高額的治療費用來説依舊是杯水車薪,一個鮮活的生命還沒來得及開始美好的人生便要凋零。得知這一消息後,高興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到醫院,將身上的現金全部交給了小魏佳的父母。

  類似的慈善援助貫穿在高興的日常生活中,就在高興患白血病住院治療期間,她還幫助病友墊付了數萬元的醫療費用。

  高興的善舉終究沒能挽留住小魏佳離開的腳步。事後,高興曾對身邊人説,每每回想起那些過早暗淡的生命,心中總是滿懷遺憾,惋嘆自己身單力薄,唯能以幫助更多的人,帶給他們希望與撫慰而聊以慰藉。

  不忘初心 奏響愛的和鳴

  “關注財富的品質比追求財富的數量更重要。”雖然只是一名個體工商業者,但高興一直熱衷於公益慈善事業,並始終認為,社會責任已成為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家衡量自我和他人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行社會公益慈善,不在乎企業大小,而在於是否有所為”。

  據目前能夠統計到的數據顯示,高興在社會公益事業上的投入已達240余萬元,平均每年投入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資金佔企業盈利的10%—20%。並連續17年堅持為800多名學生無償提供春、秋兩季校服,被海城十所中小學聘為名譽校長;投資購買30台電影機和拷貝,義務為海城全市幾十萬農民放映電影,幾年來,高興帶領她的奧興影業中心義務下鄉為農民放映電影已達1000余場。

  “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黨和政府為我們營造的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就沒有我們個體工商業者的今天”,高興認為,當黨和國家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伴隨著慈善行為的深入,高興開始思索更多捐助之外的東西: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如何在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的同時,影響、聯合更多的人投入到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從一個人到一個群體,能量將得到幾何量級的提升與飛躍。

  建一個“愛心接力站”是高興在患病治療期間思考最多的一件事。雖然“愛心接力站”這一理念不是高興首創,高興也沒有十分具體的規劃設計,但高興的出發點很簡單,通過建立一個“愛心接力站”,將籌集到的捐款和物資統一管理、分配,再通過這個“愛心接力站”感召更多人的參與,合力推廣社會公益理念,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不斷推進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與提升。

  事實上,高興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探索和實踐。每逢節假日,她總會召集身邊的朋友一起走訪慰問困難家庭。她身邊的這些人從最初的旁觀者逐漸變成主動參與者,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將近20人的固定群體。或許高興自己都未意識到,她舉手投足間透出的精氣神和臉上不時綻放著的幸福笑容,總是能深深感染著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

  高興説,對公益慈善事業的執著與堅持得益於幼年時父親的言傳身教。高興回憶道,年幼時,父親總是將自家的米麵茶油分一部分給家境困難的鄰居,並時常要求自己兄妹5人到缺少勞動力的鄰居家幫忙做事。

  如今,高興將這一傳統也傳遞給了女兒高赫。因為她堅信,經過代際堅持與傳承的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必能歷久彌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