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商業案例 > 正文

字號:  

募捐網站收置頂費遭叫停 施樂會商業化慈善受質疑

  • 發佈時間:2014-11-17 07:40:38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任珊 吳垚  責任編輯:時習

  

  近日,自稱“全國首家眾籌互動平臺,善款100%到達受助人”的施樂會因長期、多次向求助者收取高額“置頂費”(交費後求助帖會得到推廣,並能夠顯示在網站首頁)而陷入輿論風波。有受助者稱,他募集到10多萬善款,交了“置頂費”後到手的不到1萬元。更有甚者募集到21萬,但到手僅僅3萬元。

  11月7日,金華市慈善總會要求其立即停止收取“置頂費”。3天后,金華市慈善總會稱,審計部門已進駐施樂會。11月12日,施樂會網站首頁發出一份“情況説明”,承認並公佈置頂推廣項目收入金額及明細。據統計,將2013年“置頂費”和2014年至今的“置頂費”相加,施樂會總共收取的置頂費用已達7192756.1元。目前,這筆費用開始清退。

  -施樂會“置頂費”事件脈絡

  創辦于2007年4月28日,在網上開展募捐救助。

  2009年以“金華市慈善總會分支機構”的身份在民政部門註冊,並獲得獨立賬號。

  2007年至2013年9月,由愛心企業出資運作,完全無償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

  2013年10月,企業停止為施樂會出資,全部開支由施樂會自行解決。施樂會推出網路置頂服務。

  2014年4月金華市慈善總會接到受助者相關投訴,調查後情況屬實,要求施樂會停止收“置頂費”。

  2014年5月1日後,施樂會“停止”了置頂費收取。

  2014年6月,採取了由網路行銷推廣公司操作向受助人收取宣傳費(置頂費),用以推廣救助。

  2014年11月6日,媒體報道施樂會收取“置頂費”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11月7日,金華市慈善總會要求其立即停止收取“置頂費”。11月10日,金華市慈善總會稱,審計部門已進駐施樂會。11月12日,施樂會網站首頁發出一份“情況説明”,承認並公佈置頂推廣項目收入金額。

  受助者被收“置頂費”

  施樂會創辦于2007年4月28日,其捐助包括助醫、求學、愛心義賣、修橋鋪路、救治動物等類型。2009年,施樂會以“金華市慈善總會分支機構”的身份在民政部門註冊,並獲得獨立賬號。

  據了解,受助人只要在該網站註冊、綁定個人銀行卡,經工作人員驗證、審核後便可發佈求助資訊。2013年11月,四川的建築工人關先生(化名)為查出患有腫瘤的兒子在“施樂會”網站發帖,並求助5萬元治療費用。5個月後,網站顯示5萬元捐滿。今年8月,關某第二次發帖,求助20萬,目前已受捐16.3萬。

  但關某説,自己雖然兩次籌集了21萬,到他手的只有3萬,其他18萬是給施樂會的置頂費。去年發出求助帖後,“施樂會”工作人員向他審核材料並建議他,可以交“置頂費”,讓求助帖靠前,交得越多、位置越靠前,關注的人也多,受助機會更高。如果捐款額超過“置頂費”,提前交的“置頂費”不退;捐款不足“置頂費”的,網站會退回部分置頂費,保證拿到的比交的多。

  “剛開始置頂費打到施樂會賬號,後來慈善總會不讓收置頂費,他們就讓我把錢打給一家網路行銷中心”,關某説。從去年11月交的10元“置頂費”到今年最高的數千元,每次都向第三方網站交這筆錢,前後一共18萬,收到了21萬捐款。

  據了解,類似關先生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楊先生去年在為女兒求醫的過程中結識施樂會,他將求助資訊發在官網上後,工作人員告訴他想要及時湊足善款,可以交一筆置頂費。一年多來,他先後繳納了10萬的置頂款,得到12萬的募捐。著實屬於“花錢買善款”,很是無奈。

  劉先生同樣在施樂會網站發帖,為高位截癱的女兒募集捐款。從8月31日到10月18日,不到兩個月,他交了8次“置頂費”,共計3萬元。這些錢,就是熱心網友捐給孩子的救命錢。“我對不起全天下所有為我捐款的人”。

  “置頂費”曾被慈善總會叫停

  施樂會隸屬金華市慈善總會,在其副秘書長華文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金華市慈善總會今年4月曾接到相關投訴。他説,經調查發現,施樂會確實存在收取“置頂費”的情況,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份,一共收了100多萬“置頂費”,而這些錢施樂會用來作為網站的運營費用了。“我們一直不贊成收置頂費,想不到他們變個花樣繼續搞”。

  隨後,金華市慈善總會下令要求施樂會停止收“置頂費”。今年5月1日後,施樂會就“停止”了置頂費收取。

  對於部分求助人反映的施樂會在5月之後仍在變相收取置頂費的情況,華文貴表示,金華市慈善總會將立即展開調查,進行財務審計,查明相關錢款的用途和去向。如果情況屬實,會對施樂會進行整改,並嚴肅處理。

  據了解,在近日遭網友舉報的收費過程中,一些受助者口中的“第三方網站”即是通過一家名叫“46網路行銷中心”的網站,由其客服操作置頂。對於與46網的關係,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施樂會會長方路稱,與46網只是“普通的網路合作關係”。

  華文貴説,其實金華市慈善總會曾對“置頂費”是否合理進行了研究。他們追蹤訪問了部分交置頂費的求助者,有的表示,為了獲得捐款,自己也願意花這筆錢。比如花4000元置頂費,獲得1萬元捐款。“但從整個情況來看,置頂費也有其不合理性,求助人本身就很困難了,有的還是借錢交置頂費,客觀上加重了求助人的困難”。

  他表示,“施樂會屬於公益慈善組織,對這類組織的管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辦法,對其資金監管只能參照《基金會管理條例》,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華文貴坦言。

  為維持運營遂“競價排名”

  一些受助者在採訪中都表示,施樂會是一個好的網路慈善愛心平臺,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很多人,通過募捐也的確得到了善款,但“置頂費確實不該收”。

  在實際運營中,施樂會的確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不少影視明星成為捐助者。到11月13日20時,募捐平臺註冊人數將近16萬人,眾籌次數3580萬次,幫助家庭4萬多個,累計總額1億多元。可以説,施樂會從一家地級市的募捐平臺成為了全國性的網路平臺。

  但11月10日施樂會官方網站公佈的“施樂會運作情況説明”上,施樂會會長方路承認通過第三方網站收置頂費,並表示,“幫他置頂”功能原意是希望部分捐助人向受捐人捐贈的同時,願意向施樂會平臺捐贈一部分支援費用,彌補施樂會運營經費的不足。

  2007年至2013年9月,施樂會由愛心企業出資運作,完全無償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2013年10月,企業停止為施樂會出資,全部開支由施樂會自行解決,運營經費出現了較大問題,難以為繼。

  此前,方路會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由於人工成本佔了大頭,最多的時候工作人員超過100人,現在有60多人。他們的平均工資3500元左右,有些技術崗位工資比較高,平均工資是8000元左右。除了人工成本外,還有房租、水電、伺服器、電腦等,壓力很大。於是,2013年11月,推出“置頂費”的商業募捐模式,考慮模倣淘寶、百度的“競價排名”模式來養活自己,對要求發帖靠前的求助者收取廣告費,交的廣告費越多,其求助帖在網站的位置就越靠前,廣告費上不封頂。“既能夠彌補施樂會運營經費的不足,同時也能夠把最急需幫助的捐贈項目推薦至最佳位置”。

  “但我們有個原則:保證不讓求助者吃虧,交100元,保證他得到105元;如果捐款只有50元,我們會從他交的廣告費中退回55元”,方路強調。

  今年4月,他們推出的網路置頂服務被金華市慈善總會叫停,6月,他們就採取了由網路行銷推廣公司操作向受助人收取宣傳費(置頂費),用以推廣救助。經施樂會管理層多方思考,從七個板塊中選擇“助醫”這個項目試驗性推出了“幫他置頂”功能,其他板塊仍無償進行救助。

  微網志被停官方開始退款

  利用慈善活動進行收費,這在施樂會並不是第一次。2012年,施樂會因承諾“每個社工可以從每筆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為報酬”,被網友指責為“騙捐”。根據《基金會管理辦法》的規定,包括紅十字會在內的基金會的管理費抽取比例最高可達10%。該舉措隨即被有關主管部門叫停。

  施樂會隸屬金華市慈善總會副秘書長華文貴表示,慈善機構在中國缺少運作經驗,需要摸索前行,一些“創新”舉措存在問題要及時糾正,“錯了我們就改”。

  方路在聲明中也覺得,“施樂會作為全國首家網路救助平臺,在如何更好地進行慈善救助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只是“在透明度方面沒有做到完美”。

  據施樂會的“情況説明”公告,2014年5月“置頂費”被叫停後,6月施樂會“通過網路行銷推廣公司操作向受助人收取置頂費”。截至2014年11月1日,共收取“置頂費”7192756.1元。目前,施樂會已開始對交了“置頂費”但還沒來得及進行置頂操作的受助人退款。

  12日下午,方路表示,“現在只要受助人聯繫客服,我們馬上就可以退。已經退了三筆‘置頂費’,一共是13382.62元。”河南開封的受助人李先生,他的兒子患神經母細胞瘤,曾先後兩次在施樂會網站上求助,共獲得捐助17余萬。李先生説,12日下午,他已經得到施樂會退還的置頂費2960多元。

  另外,現在記者打開施樂會在新浪微網志的官方微網志賬號“施樂會平臺”發現,該用戶已被凍結,沒有任何微網志內容顯示。

  □網友熱議

  這種慈善更像是商業交易

  施樂會身陷“置頂費”漩渦的報道隨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引發網友爭議。

  著名公益人士、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微網志上稱,有人反駁説施樂會成立至今累計募捐善款超過一個億,幫助到幾萬個家庭,功德無量。我要問,假設按照一個家庭收取1000元置頂費,他們僅從善款中收取置頂費就5000萬,究竟是誰在救誰?

  公益人士姚遙評論稱,無論商業公司做慈善,還是慈善公益用商業手段,都應該態度鮮明,不能什麼好處都想要而挂羊頭賣狗肉。網站用苦難和行善吸引捐款人參與,而部分捐贈實際上又以各種形式被分流,那麼這部分資金去向應當公開。

  曾經先後給施樂會捐出1000多元的網友“安海”説,竟然不是全給那些困難的人,施樂會還收取費用。“這對捐助者來説,是欺騙行為。”

  不少網民説,施樂會的舉措使整個慈善活動更像一次商業交易,求助人“出售”困難,捐助人“購買”行善,而一些“提成”、“收費”等商業化意味極強的“創新舉措”,容易讓公眾心存疑慮。

  但也有網民對此舉表示理解,慈善也需要成本,目前公益成本已經成為許多慈善組織難以回避的現實難題。一些義工在不到兩年時間裏,花光所有積蓄,為生計所迫中止了義舉。

  網友“董華平新聞觀察”就認為,“收取置頂費,沒什麼不妥”。法律沒規定慈善機構必須無償,可以收取。網站要維持運轉,必須有費用支撐,施樂會本質上説是收之於求助者、用之於求助者。另外,求助者花少量置頂費,獲得更多的救助費,目的已經達到。

  □專家看法

  慈善商業化需謹慎慢行

  這是施樂會繼此前拉捐贈收取高額提成引發爭議以後,第二次使用商業化手段經營慈善而引發關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褚鎣認為,雖然從募捐的善款中扣點的做法在國外很常見,比如美國有很多商業籌款公司接受公益組織的委託,幫助它們募捐,並從中獲取收益。但我國的公益行業現在還處在起步階段,社會對公益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階段。“市場化、商業化運營還需慢慢接受”。

  另外,公益組織不應該用社會捐款承擔運作成本,但是可以專門向企業、社會籌款,“不管哪種方式,所有賬目都需要公開,資金的來龍去脈都向社會告知”。募捐網站應該以慈善為本,讓真正需要捐助的人得到幫助,非法盈利和捐款提成都有違慈善初衷。

  褚鎣表示,對於這類事情,市場主體自己的監督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如果公益機構不靠譜,財務不夠透明等,人們可以“用腳投票”。第二,民政部門可以有效監督,審查公益組織行為是否合法。

  知名律師阮子文認為,施樂會作為一家依法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不能從事營利性活動,不能將捐贈款項挪作章程規定業務範圍以外之用是有法可循的。但是,按其求助帖“置頂費”的支付比例,一筆10萬元的捐贈,“置頂費”高達9萬餘元,求助人只獲得1萬元左右的捐贈。即便施樂會的網站營運及其他開支需要支付成本,可單個求助的提取比例已高達90%,如此高昂的成本營運如何計算出來的?“公眾因而質疑其中存在盈利行為,不無道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