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泥鰍纏繞的米香

  • 發佈時間:2014-11-21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通訊員楊曉燕 本報記者喬 地

  “頭幾天,省、市專家專門來測産,‘新稻22’百畝方畝産量752.9公斤,10畝高産攻關田畝産量803.2公斤!稻田裏養泥鰍有産量有品質。”10月29日,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菜吳村村主任、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吳振邦給記者解釋立體生態種植模式。

  “名詞是個創新,種法是回歸也是復興。”這些年,吳振邦一直反覆實驗稻鰍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泥鰍以食用水上和土裏滋生的浮游生物和地下害蟲為生,泥鰍慣性土裏來回竄動的習性,又為水稻松了土,透了氣;泥鰍嚴格的環保生態環境,要求水稻只能撒有機肥、打有機農藥,這樣又恢復了水稻種植的原生態性。

  “有泥鰍松土的大米口味軟筋香甜,每公斤賣到一百多元。”吳振邦算賬道,加上泥鰍,每畝收益13000元左右。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們對原生態糧食的需求拷問著“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原陽縣的農業智慧——怎樣種好水稻?怎樣提升品質的同時增加産量?

  稻鰍、稻蟹、稻鴨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給出了答案,也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

  採訪中,遇到河南省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幾個專家正在忙碌地測量稻鰍、稻鯽共作下的泥鰍(黃河金鰍)和鯽魚(中科三號)的生長狀況,為北方地區下步推廣稻田養泥鰍、稻田養鯽魚這種立體生態種植(養殖)模式做嚴格的數據測量和鑒定。吳振邦的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是他們看中並實施的第一個水産品在稻田內成長的實驗基地。看著成色上乘的泥鰍和鯽魚,河南省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生態環境中心主任李春發説:“如果這片稻田沒有好的生態環境,泥鰍和鯽魚是無法生存的,它們長得不錯,首先説明這裡生態環境好,適宜生長。現在我們正在做嚴格的檢測,用數據來判斷能否在北方推廣。”

  像吳振邦這樣立體生態種植的,還有原生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出的稻蟹共生模式、彤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出的稻鴨共生模式等,他們的大米,每年在水稻還沒成熟時已預訂出30%以上。

  原陽縣農業局副局長劉俊峰介紹,該縣水稻種植面積約26萬畝,其中約23萬畝屬於高標準糧田。原陽水稻在種植中著重推廣綠色、無污染、無公害、標準化種植,並推出了“水稻栽培與高産創建技術”,名特優品種種植面積達80%以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