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突圍路線圖
- 發佈時間:2014-11-20 19:29:29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雖然中國貿易總體規模較大,但加工貿易所佔比重較高,中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11月7日舉行的APEC全球價值鏈專題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如是説。當一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時,其出口貿易增加值就會偏低,不利於企業發展。究竟是何原因讓中國不斷徘徊在價值鏈的低端,又該如何突圍?
非一日之寒
業內人士坦言,這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既與産業結構有關,又與缺乏內生性長期動力脫不了干系。
改革開放後,憑藉生産要素成本偏低等優勢,中國以加工貿易等方式迅速融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中。然而傳統加工貿易很難涉及高附加值環節,中國企業被迫淪為“打工仔”。這是歷史原因。
現實原因中的內因之一則是缺乏內生性的長期動力。“以研發投入為例,在國家研發投入橫坐標上,目前我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2.08%,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該數據仍偏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説。美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2.77%,德國為2.84%,日本為3.26%,南韓為3.74%。在企業研發投入縱坐標上,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平均為1.2%,美國、德國、日本分別為4.9%、2.9%、3.8%。
內因之二則是缺乏高素質産業工人。德國産品的品質世界公認,這與德國擁有眾多高素質産業技術工人密切相關。德國産業工人不僅能夠把優秀設計變成精細産品遠銷海外,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在德國,職業教育受關注程度甚至高於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但現階段我國對産業工人的價值認識不夠,存在一定社會偏見,導致産業工人整體素質和培養體系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外因則主要表現為技術壟斷,限制高精尖技術出口。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擁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將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中國雖可通過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技術提高本土産業水準,但技術後發劣勢不可能通過引進技術得以根本解決,”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郭雲釗説,“必須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與創新,最終實現技術突破和經濟趕超。”
此外,中國正處於人口紅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轉折期。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面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壓力,産品價格提升空間已不大,“中國製造”面臨利潤被進一步削薄的威脅。試想,如果“中國製造”既喪失了生産製造的成本優勢,又在技術、服務等方面始終落後於發達國家,則很可能陷入“囚徒困境”。
突圍路線圖
殘酷的現實已擺在眼前,緊迫程度也有目共睹。
郭雲釗坦言,打破這种經濟發展惡性迴圈的關鍵,是要提高製造業技術水準和附加值,大力推進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經聯會長、國家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則認為,發力高端製造業是關鍵,其中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具體而言,首先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資訊化的深度融合,把新技術運用到各個領域;其次要把資訊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産中,實現製造工藝和生産線的數字化、智慧化,提高勞動生産力;再次要用資訊技術改變生産方式。
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建言:一是要全面加強製造業的産品品質管理,努力提高産品品質;二是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創造中國知名品牌;三是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增加研發投入,建立各個項目結合的全産業鏈;四是要推進製造業網際網路化、數字化,提升産業鏈價值;五是要大力加強職工培訓,全面提升製造業從業人員的技能水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