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地熱能産業“熊抱”房地産

  • 發佈時間:2014-11-20 15: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法制晚報訊 近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某論壇上表示,地熱能利用的技術相對成熟,其平均利用系數是風電的3至4倍、太陽能的4至5倍、生物質能的1.5倍,在可再生能源當中屬於優質能源。這樣一座待開發的寶庫在能源資源稟賦不足、油氣對外依存度日益攀升的今天,顯得格外珍貴。

  作為重要的新能源,地熱能應用已越來越受到行業重視。地熱能的實踐與開發離不開房地産這一重要載體,兩者間如何互惠互利,是當前行業思考的重點。

  一方面,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戰略將撬動房地産業新一輪發展,如何健康、科學地建設新城鎮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於居住環境提出更高要求,房地産開發過程中對於新技術、新能源的應用越來越受房企的“青睞”。這或將為地熱能的發展與應用帶來新的機遇。

  環境問題催生多項利好政策

  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諸多中國一、二線城市多發霧霾天氣,改變污染環境開發新能源等問題倒逼各行各業出臺相關應對措施。

  據了解,全社會總能耗中建築能耗約佔三分之一,取暖是建築能耗總量中最大的一項。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地能是核能和太陽能交互作用在地下200米到400米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恒溫層,除用於發電外,還可以用於建築環境調節溫度。作為節能和優化組合的重要技術手段,地熱資源按品位分級科學合理利用,對綠色城市的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的貢獻。

  面對環境與建築能耗問題,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政策與激勵措施來扶持新能源産業的發展,這為地能與房地産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發展環境。

  早在2006年,我國就已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被明確列入新能源所鼓勵的發展範圍,地熱能源首次被列入政策扶持範圍。

  近年來,相關政策更加趨於強制化、規範化。住建部要求“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公共建築的單位面積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築的能耗降低15%。同時提出要切實提高太陽能、淺層地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用能中的比重,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消費比例佔建築能耗的15%以上。

  實際上,目前不少地區已經開始強制實行綠色建築,地能的應用就是其中重要指標。

  據亞洲潔能能源公司設計部主任王桂臣介紹,國家層面對地能應用的扶植獎勵政策已經加大,項目使用了地源熱泵可以申請補助資金。當前綠色建築的星級認證標準出臺,已經開始修改量化,其中包括地熱能的標準。

  據記者了解,為進一步推廣地源熱泵技術的應用,財政部與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對地源熱泵應用工程提供資金補貼,目前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市對地源熱泵技術已有明確的優惠政策,包括節能投資項目實行無償補助、按投資規模給予資助、按節能效果給予獎勵等。天津、廣東、南京、長沙等省市還設立了節能專項資金。

  雙重需求推動房地産地能開發

  實際上,地能的應用與推廣絕非政府“一廂情願”,房地産企業對此更為熱衷。

  從市場環境看,隨著房地産行業“黃金十年”的離去,房企們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一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無疑為房企帶來了新的機遇,廣闊的城市投資空間和城市投資持續遞增的邊際效應,或將成為推動房地産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方面,從科技、環保角度對房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城鎮的較低容積率也為房地産中地能産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地熱能應用是有條件限制的。以地源熱泵為例,其能源是土壤源,因此佔地面積比較大,要打很多小的井。所以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土壤狀況;二是必須有地方打井,要求容積率低,比如別墅區、學校等地才可以使用。就前景來説,對於新農村建設或新型城鎮化建設比較適用,畢竟這些密度比較低。只要在前期開發企業規劃得當,大規模使用不成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專家向記者這樣表示。

  從行業發展上看,以地熱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應用也是行業大勢所趨。伴隨著受眾需求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品牌房企開始佈局綠色戰略,作為綠色建築重要指標的地能自然受到關注。實際上,房企關注新能源,對自身發展亦有好處。

  據記者了解,萬達對於綠色建築可謂“情有獨鍾”。其作為最有代表性的自持公司,要求所有萬達廣場項目最低要達到國家一星級標準。這是因為之前萬達做過三個一星級項目,一年共節省了一千萬成本。

  對於使用新能源、踐行綠色建築開發的房企,政策補貼力度也有所增大。根據最新的《關於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綠色建築達到三星可按80元/平方米獎勵房企,二星可獎勵45元/平方米,具體量化了星級綠色建築補貼標準。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地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將成為我國房地産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兩者的融合也會更加緊密。一方面,房地産在開發時,可領取相應政策補貼,運作過程中,新能源將為其節余成本。

  另一方面,隨著購房人對於住宅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新能源的使用將成為賣點。同時,綠色建築也可增加産品附加值,為企業帶來品牌效益。

  模式創新或將引導産業發展

  毋庸置疑,地熱能的發揮與應用對於能源緊缺的我國意義重大,但目前地能與房地産行業的結合還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政策等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政府、法規有待健全。目前,雖然出臺了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水法》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及地方性政策,政府對推動熱泵技術與房地産業結合比前幾年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多頭管理、缺乏監督機制等問題,影響地能推廣應用。

  其次,人員培養及技術應用需要革新。地源熱泵技術是暖通空調技術與水文地質條件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兩者缺一不可,這就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我國技術隊伍良莠不齊,增大了房地産與地能兩個行業間融合的難度;另外,技術層面也有待提升。以地能應用的水源熱泵為例,由於維護和技術的問題,可能存在對水的破壞和污染。

  最後,缺少行業宣傳也成為低能推廣的障礙。業內人士表示,地源熱泵一次性投資比普通熱能設備高20%-30%,但是運作費用低40%左右。部分開發企業看到前期投入較大不敢應用。實際上,後期運作過程中企業會節省資金。目前由於宣傳不到位以及部分企業領導的主觀想法,使得地能在房地産領域應用有限。

  實際上,雖然地熱能推廣存在諸多弊病,但行業模式創新或將破除問題。

  早在1912年,瑞士人Zoelly就提出利用淺層地熱能作為熱泵系統低溫熱源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標誌著地源熱泵系統的問世,但真正意義的商業應用只有十幾年的歷史。現今,地源熱泵已在北美、歐洲等地廣泛應用,技術趨於成熟。這些國家對於地能開發與推廣的模式可以借鑒。

  據王桂臣介紹,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正在逐步被中國更多的企業所接受。所謂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質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投資方式。這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降低目前的運作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這一機制雖然1997年就已登陸中國,但推廣並不十分理想。隨著地能被更多的企業所認知,此模式既解決了企業資金問題,又處理了地能應用維護、運作遇到的困難,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試水。隨著地能與房地産行業結合的不斷深入,模式創新或將成為未來行業亮點。兩者的結合,也更將值得期待。

  文/馬雲龍

  (本文來源《中國地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