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風電整機企業再次論劍 誰是張三丰誰是楊過和黃蓉?

  • 發佈時間:2014-11-19 09:34: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您説要針對中國把所有的先進機型帶進來,要開發針對中國的機型。其實這個戰略以前維斯塔斯也説過很多次”,維斯塔斯中國區CEO博飛話音剛落,論壇主持人便這樣追問,“這次的決策是不是真正能把更新的技術帶到中國來?會不會重蹈V60的覆轍?”(注:2009年,維斯塔斯為中國市場低風速量身定制了V60-850千瓦型風電機組。時隔三年,被迫終止。業界評價,V60小風機是其在中國市場上的戰略失策。)

  這是10月23日上午,2014年風能大會整機製造商論壇上發生的一幕。論壇主持人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在他主持過程中,少了些大多數會議串場詞的溢美,多了些追問和思考。事實上,就在這之前兩天,維斯塔斯剛宣佈了全新的中國戰略,希望從新産品、新運維服務等方面來提高未來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但縱觀這個“中國戰略”,好像新意確實有點不夠勁兒。

  維斯塔斯們怎麼了

  約半年前,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再次換帥,由曾擔任GE航空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的博飛出任,以期扭轉日益嚴峻的市場局面。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市場排名中,維斯塔斯位列11,市場份額3.16%。早在1986年,維斯塔斯便進入了中國風電市場。作為最早踏入中國風電領域的外資企業,曾經風生水起,如今卻多少有些落寞。

  然而,不惟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其他跨國公司也紛紛出現了“水土不服”。似乎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維斯塔斯們到底怎麼了?

  論壇上,博飛表示,外資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有不同的原因。對於維斯塔斯,“主要是針對高速和中速的風速,但中國裝機比任何國家都要快,特別是在低風速和超低風速上。所以我們現在的産品從高中風速到低、超低風速都必須要進一步拓展”。他委婉解釋,不願意批評前任,“但是他們確實在市場這個方面做得不是特別好”。

  通用電氣中國可再生能源事業部總裁李楓言談中,認為問題有市場因素,也有行業的因素。2010年,GE、哈電合資成立風電公司。彼時,業界認為哈電有人脈又有資源,實屬強強聯合,看好這一動作。但合作並不是很愉快,去年兩家分手。李楓把企業合資比作結婚。在他看來,“合資不是你做完合資這個工作,而是你怎麼樣過日子。很多時候在大家的理念上及溝通上。不僅僅是一個産品的融合,更多是文化理念的融合。”

  如此看來,跨國婚姻還是很難的。“單身比較容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論壇中秦海岩不失風趣。

  不過,就算外資風機製造商被邊緣,論壇現場,維斯塔斯及歌美颯都表示將繼續留在中國市場,不會退出。另外,雖然現在外資整機廠商風光不再,但不能否認他們是中國風電的開拓者、布道者,“讓中國知道什麼是風電,中國風電的發展,離不開外資企業的進入和支援”,串場間秦海岩補充到。

  風機行業的金庸人物譜

  同樣是分蛋糕,外資比重縮小,必然是本土風電企業的增長。

  來自2013年中國風電裝機數據,龍頭金風佔科技比23.31%,老二國電聯合動力份額達9.25%。明陽風電 7.99%,遠景能源 7.01%。

  各方群雄“瓜分天下”,你爭我搶,我有我的九陽真經,你有你的六脈神劍。其實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每個人,性格迥異。

  秦海岩把金風比作張三丰,自始至終矢志不渝,一直走下去。確實,金風是中國風電整機製造企業中最早的上市公司,而且是把風電當作長跑來做。

  金風科技總裁王海波透露了這兩年金風所碰到的困惑。“第一,還是覺得風電行業在生産、製造和交付的過程中,與很多傳統行業相比,尤其汽車行業來比差距極大。金風也在挑戰這件事情,來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再一個困難,市場需求變幻,一會在北面,一會在南面,如何讓零部件的品質穩定下來。”

  國電聯合動力給外界的印像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光靠拼爹也不一定好辦,自己沒有好的身板也不成”,主持人如是評價。看來,國電雖出身豪門,有點像段譽,但是六脈神劍能不能練出來,仍需努力。

  國電聯合動力總經理褚景春作出解釋。初期階段有國電集團的支援及産能方面的因素,內部供給集團,這是一個必然。“但作為一個市場化的企業,面向海內外是聯合動力的必然選擇。到今年,我們系統內的供給佔六成,系統外供給佔四成。”今年聯合動力應該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一倍的出貨量。如此看來,“‘我爹’的市場份額,基本上佔住了,下一步‘爹’之外的我也要拼了,所以在座的小心了”,秦海岩幽默打趣。

  明陽風電在國內是為數不多的民營風電企業之一,是本土最大的非國有、非國資控股的風機製造商。早在2010年就敲響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鐘。敢想敢做,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有點像黃蓉”。會上,明陽風電首席技術官張啟應分享了明陽對當前行業的看法。“首先是資源越來越稀缺,好的風資源已經被搶佔,資源上挑戰越來越多;第二,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海上電價之前説8毛5,後來7毛5;下一個,我們和開發商之間為出質保的問題討論來討論去。大家對工作的流程和品質沒有達成一致,在機制和品質上沒有形成共識。”

  如何在低電價時代依然保持可持續的風能發展,這是明陽的擔憂。

  風能是不是也能走出一條摩爾曲線?遠景能源總經理張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拿太陽能行業做類比,“1970年一瓦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是100美元,2008成本驟降至6美元,2013年0.6美元。如果再過5年,太陽能電池板再降90%,能源格局怎麼樣?這是典型的摩爾定律,我們在計算領域,消費電子産品都在走這麼一條曲線。與此同時,大家不要忘記,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儲能電池,它的成本在往下走。到時候,配上很低成本的太陽能電池板及儲能電池,每一個工商業企業將會自己自足,如此國家會怎麼想?是不是還有必要讓你們搞風電?還會不會在海上這麼搞?這是遠景的憂慮。”

  所以遠景做得很另類,做智慧風機、能源網際網路,很多時候顛覆行業傳統思維,“做風機要像特斯拉做汽車一樣”。不囿于江湖傳統,遠景“叛逆”如楊過。

  還別説,遙看風電整機江湖,各方大俠真有點金庸風!■記者 陳雪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