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投資講究前瞻性

  • 發佈時間:2014-11-18 04:32:52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翰露

  10月16日到11月5日,短短21天,國家發改委先後批復16條鐵路和5個機場項目,總投資近7000億元。

  密集批復基建項目,很容易被解讀成“靠基礎設施投入穩增長”。以機場為例,我國183個大中小型機場中有134個虧損。除了少數大城市機場盈利,大多數機場都無法賺錢,中西部地區虧損機場更是達到八成。

  為啥虧了還要投資,還要建設?

  撇開鐵路、機場這類投資回報週期比較長等客觀因素,筆者認為,有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否,不能僅僅看直接收益有多高或多快。

  俗話説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像機場建設,就是通路建設,渠道建設,是很多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國際機場協會(ACI)研究認為,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産生經濟效益1.3億美元,帶動相關就業崗位2500個。新建一座機場,賬面上或許年虧一兩千萬,但給周邊地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效益往往多達數十億。鐵路也是如此,一條鐵路本身投資巨大,但給原本未通鐵路地區帶去的發展信心和發展空間不可估量。這可能就是國家主管部門,以及那些渴望建機場造鐵路地區政府心裏的又一本賬吧。

  從公開資料中可知,發改委批復的這一系列項目,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多屬經濟薄弱、交通欠發達地區。如何進一步縮小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是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航空、鐵路等公共交通投資,就是支援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抓手。

  當然,也不是説因為要重視航空鐵路帶來的社會收益,就完全忽略社會固定投資的經濟效益。以航空為例,投融資和項目運營兩個方面都還有提升空間——目前,國內機場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民航局劃撥的民航發展基金、地方政府的財政和信貸、企業自籌投資。試想,如果我們能結合項目可行性分析,在資金來源方面進一步加強市場化的考量,或許可以使投資方向與績效更加科學合理。與此同時,結合機場投運之後的市場前景,地方政府與航空公司等各方能在航線設計、航班配置等方面不斷優化,或許也可以使投資回報週期更加合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