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排隊排到10年後 養老機構怪現狀亟待制度破解
- 發佈時間:2014-11-17 08:07:00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
解決某些公立養老機構床位緊張的問題,需將公立機構的定位向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回歸
現有民辦養老機構與公辦養老機構差異很大,制度上完全套用公辦養老機構是不合理的,應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將其完善和細化
“父親只有2000元退休金,母親只有1500元,自己的工資只能維持平日家庭生活的開支。公辦養老院已沒有了床位,民辦的我們住不起。”上海市民張女士近日向記者反映。
記者了解到,像張女士這樣苦於家中老人無處安身的居民還不少。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市共有養老機構600多家,但一床難求現象仍然存在。養老問題愈來愈棘手,就目前養老機構的發展來説,遠遠跟不上老齡化加快的速度。而申城高中低端的養老機構,也面臨著不同的生存現狀與困境。
“等待入住老人排到10年後”
儲女士到上海市中心一家公辦福利院為年近九旬的母親報了名,可是等了近3年也沒有輪到入住,無奈的她只得把老人送進郊區的民辦養老院。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這樣的選擇。大多數人認為,“養老要就近,最好是公辦”。於是出現了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心城區、公辦機構一床難求,另一方面郊區、民辦機構床位利用率不高。市中心面積最小的靜安區,數家養老機構均已“滿員”。黃浦區豫園街道、外灘街道等老城區,養老床位大多都在100張以內,早已沒有空位。閔行、普陀等區級公辦養老院,收費低廉、氛圍溫馨,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後。
閘北區彭浦新村第二老年公寓程院長説:“我們這裡一共有45張床位,早就住滿了,排隊等候的人一大堆。”記者從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了解到,目前有1000多名老人在排隊,而排隊也必須要符合年滿80歲、擁有上海戶口的硬性條件。
與中心城區、公辦機構情況相反,在市郊、民辦機構的床位大量空置。幾年前,張先生在松江區把一所閒置的衛生院改建成擁有300張床位的養老院,還拿到一筆政府扶持資金。但開業後一年多,入住率還不到三成。而那些服務設施堪稱一流的高端養老機構,其高額的費用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據中美合資凱健國際老年護理中心的工作人員透露,“來參觀的老人對於我們的服務和設施都滿意,但一個月一萬五千元的價格不是所有的家庭能承受得起的,真正入住的不多。”
針對上海老年居民的養老意向,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收集了17個區縣的2248個有效樣本,並據此發佈《上海城鄉居民養老意向調查報告》。受訪老人集中反映,公辦或條件稍好的養老院需要預約排隊等候1年左右才能入住,身體狀況差、沒有人照料的老人因此可能“等不起”。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上海市政協委員,楊浦區委統戰部部長王立新表示,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令人窘迫的是上海養老機構床位缺口越來越大。上海市老年學學會負責人表示,“以發達國家的比例而言,養老床位佔老齡人口的5%至7%。按照3%的比例計算,目前上海仍差6萬至12萬張床位”。
護理人員緊缺入院存在壁壘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中明確指出,政府投資舉辦的養老機構應當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但現實卻是,這類需要特別關照的老年群體被多數公辦養老機構拒之門外。“老年癡呆、傳染病、精神病老人一概不接收。”這是上海一家頤養院的入院條件。浦東新區“金色港灣龍華頤養院”表示,“只有能自理的老人才有空床位”。據了解,這也是許多養老院的“潛規則”。
上海醫院協會顧問金其林説,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中75%有兩種以上疾病,缺乏醫療資質的養老機構,老人根本不敢入住。同時,出於風險控制和成本考慮,許多養老機構也只願接收健康老人,對身體狀況較差的老人則敬而遠之。
中國老齡産業協會副會長張愷悌表示,當前公立養老機構的定位違背了公辦養老的基本職能。“公辦養老的目的是‘保基本’、‘保低收入’。解決某些公立養老機構床位緊張的問題,需將公立機構的定位向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回歸。”
另一方面,多位養老院院長坦言,養老行業也面臨著管理、醫護尤其是護工等人才匱乏的狀況。護工的收入、地位都不高,養老院需要控制經營成本,而養老院接收的老人支付能力有限,多重矛盾下造成護工大量流失,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相關的制度,導致養老機構內部人手缺口越來越大。
記者走訪多家養老院了解到,絕大部分護工並不具備護理專業背景,多數是通過幾天培訓就上崗。而醫護團隊的數量也是少得可憐,平均一家機構僅有一至兩名醫生,醫生所做的僅僅是幫助老人測量血壓、配藥等基本事務,如果老人突發疾病只能送到醫院去。而上海除了徐匯、靜安等市區擁有方便快捷的醫療資源外,類似青浦等較為偏僻的郊區,沒有大型醫院,會導致突發事件處理不完善。
一位養老院院長表示,養老院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涉及到的法律糾紛風險很大,“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養老出現的問題進行鑒定的法律法規,只能參照醫療事故法或者交通事故法,使得院方跟家屬溝通要耗費很大的心力和成本”。
“冷熱不均”難題如何破解
據了解,上海正在醞釀建立養老服務需求評估體系。課題組成員,上海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副會長、閔行區社會福利院院長陳方曾主持設計過一套《老年照護登記評估要求》,該標準依據國際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認知功能評估量表作為評估工具。
“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用這套評估標準來界定,明確老人應該享受什麼類型的服務、獲得什麼照護等級,來予以相應的貼補。”陳方介紹,閔行區已開始實施這套標準,重新整合全區各類養老資源。而資源的整合,也意味著“冷資源”可能逐漸被盤活。有關部門更多考慮怎麼為老人提供補貼,而不只是簡單地造床位。把床位問題更多交給市場,反而可能改變冷熱不均的情況。
上海市老年學會秘書長孫鵬鏢表示:“關於經濟補貼,靠政府部門的單方面輸出是遠遠不夠的,要合理地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家的支援來彌補機構本身的資金短缺問題,養老機構的規範不能只靠民政部門一家,需要各部門的配合。”
上海市政協委員王福明提出建立專項助老基金。“建議聯合各級民政局、總工會、社保中心、老年基金會、慈善基金會等,由各社區街道發揮作用進行推廣,建立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提供金融理財服務的專項助老基金”。
上海市政協委員蔡慰慰提出,對民辦養老機構發展予以政策制度支援,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對民辦養老機構實行按月補貼。“現有民辦養老機構與公辦養老機構差異很大,制度上完全套用公辦養老機構是不合理的。因此,希望能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將其完善和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