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厚重歷史的“微縮盆景”

  • 發佈時間:2014-11-16 04:34: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整個寧夏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建設和民族遷徙史

  到寧夏,寧夏移民博物館值得一觀。

  遠看寧夏移民博物館,這座黃白相間的大型建築在晴空下顯得分外厚重。這裡的黃色代表黃河文化,白色則象徵回族文化。在建築風格上,回族文化元素與傳統西北民居磚墻拼花交相融合。博物館外墻上的八塊大型主題性浮雕,依次是《開疆戍邊》、《拓荒屯墾》、《先民遷徙》、《支寧建設》、《移民開發》、《揚黃頌歌》、《民族團結》、《前程似錦》,講述著各民族人民匯聚奮鬥的故事。

  走進寧夏移民博物館,仿佛歷史的厚重之門被徐徐打開。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整個寧夏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建設和民族遷徙史。外來人口的遷入和民族的遷徙為寧夏帶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成就了今日寧夏五方雜處的多元文化結構。

  寧夏移民博物館佔地78000平方米,是寧夏第二大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個展廳,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對寧夏各民族移民文化特點的藝術整合,採用實物、繪畫、雕塑,大型場景復原等多媒體藝術手段,展現寧夏移民歷史的演變。第一展廳為序廳,四週墻面以大面積陶瓷壁畫的形式,展現黃河水引進亙古荒原後,各族移民安居樂業的場景;第二展廳為寧夏移民史刻,主要展示從秦漢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前寧夏的移民開發史;第三展廳為新時期寧夏新移民,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後寧夏的移民狀況。

  自周朝至現代,移民在寧夏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地處祖國西北內陸的寧夏,正好處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交錯地帶,自商周秦漢以來,就因駐軍和移民屯墾戍邊而聞名於世。古戎羌、北狄、鮮卑等民族頻繁進退于這個大舞臺,成為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區。明代以後,寧夏的各民族遷徙大體穩定,漢、回兩個民族成為寧夏民族的大多數。到了清代,滿族又成為寧夏的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後,寧夏繼承了移民的歷史傳統,建設初期的“支邊”建設、“三線”建設等都是我國新時期移民的縮影。

  在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與中原統治者移民于寧夏,是因為寧夏黃河灌溉農業的經濟地位和寧夏自身的戰略地位所致。寧夏水利的興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衡量寧夏發展的標誌。

  移民博物館所在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是新時期寧夏異地扶貧移民的成功典範。紅寺堡區的移民,大多來自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那裏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水資源短缺,旱災、凍災、風災等災害頻繁,歷來有“三年兩頭旱,十種九不收”和“苦瘠甲天下”之説,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為從根本上幫助南部山區貧困群眾脫貧,1998年,寧夏成立了紅寺堡開發區,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貧揚黃移民開發區,也是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復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10多年來,移民們在紅寺堡譜寫了一曲“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開發建設壯歌。

  有數據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寧夏已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03.47萬人,移民搬遷人數佔全國搬遷移民總量的八分之一,僅次於三峽移民總數。

  寧夏素有中國的“微縮盆景”之稱。這裡有古老深遠的黃河文明,有駝鈴陣陣的大漠風光,有獨具特色的回族風情;這裡曾是金戈鐵馬的塞外邊關,見證過西夏王朝的興衰成敗,經歷過中原文化與遊牧民族的碰撞與融合。這裡的人們,正用勤勞的雙手譜寫寧夏發展的新篇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