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兩種語言”的“研産智慧體”
- 發佈時間:2014-11-15 01:31:0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6日,陜西楊淩,在這塊被人們譽為“中國農業矽谷”的土地上,楊寶祝作了一場關於農業物聯網的主題報告。此時,他作為北京派得偉業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已為農業資訊化“産”“研”結合的夢想奮鬥了13年。
“農業資訊化就算發展得再高端,最終還是要給農民用。如果不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那一切都是空談。”在將近5000個日子裏,楊寶祝放棄了北京農業資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子,推動農業資訊化向産業化轉型,帶領派得偉業成長為農業資訊化領域的龍頭企業。
“産業上的一小步,比科研上的一大步,更讓我感到踏實。”楊寶祝説,“搞農業資訊化就要讓農民得到實惠。”
做大做強資訊服務業:成為一輛連接院所和農民的“巡回巴士”
“對於農村來説,專家是最稀缺的資源;對於院所來説,專家庫是沉睡的資源。派得偉業做的,就是把數據庫開發成産品。”楊寶祝説,“這樣,院所的資源被喚醒了,農民也找到了‘開了藥方的人’。”
北京遠郊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吳雄寺1210戶村民,成了最先受益者。在這個只有8台電腦的村子裏,楊寶祝愣是讓“拿慣鋤頭的手”學會了“通過網路科學種田”。如今,面向生産的農業專家系統,成了村民的“寶典”。
“沒想到,中國還有這麼現代化的鄉村!”在實地考察之後,由東歐12國組成的考察團,最大的體會就是“驚奇”。
回憶往事,楊寶祝説,在多年科研攻關中,院所解決了很多難題,但也走進了一個“難以避免的盲區”,“産業化不是院所擅長的。有時,我們完成了課題,卻很難停下來做示範。就算做了兩三年試點,項目一完就沒用了。農民很難得到持續有效的服務”。
為了把“産”和“研”之間的斷層連接起來,2001年6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北京農業資訊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投資,組建了派得偉業公司。35歲的楊寶祝主動請纓,成為了公司的“當家人”。
這一年,他已經完成了十幾個國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項目,成了北京農業資訊技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家裏人和不少同事勸我,不必要去冒險。”但在楊寶祝看來,“農業資訊化技術,不能停留在科研階段,而要加以推廣,讓更多農民享用到資訊技術帶來的便捷和高效。”
“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在楊寶祝帶領下,派得偉業努力做大做強資訊服務業,成了一輛連接院所和農民的“巡回巴士”。
“農民需要啥就研究啥、轉化啥。”楊寶祝説,“信用體系—需求先行—無償引進—應用創新—效益分成,我們和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探索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資訊中心有研發實力,派得偉業公司負責市場運作。我們以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為導向,以無償引進、市場化利益分配為主,實現了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
楊寶祝説,這種實踐,有助於院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有效降低企業的開發成本,也能讓農民享受到資訊化帶來的實惠,實現多贏的局面。
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個能聽懂“兩種語言”的“智慧體”
“想要做農業資訊化,就必須弄懂一件事,那就是用電腦服務農業。”楊寶祝説,“很多人以為,懂得電腦技術用在農業上,就能做好資訊化。結果,還沒長大,這些公司就死掉了。”
在他看來,避免“過早死掉”的尷尬,需要一個既懂科研又懂産業化、既懂電腦技術又懂農業的“智慧體”,“從某種意義上説,需要的是全才,既得有過硬的資訊化技術水準,編程、架網等手到擒來,又得對農業這個大學科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從産業化的原點上,向前跨半步,參與到科研及示範中去,聽得懂科學家的語言;在科研的起點上,向後跨半步,深入田間地頭,聽得懂農民的語言。科研院所到企業的經歷,讓楊寶祝成了“能聽懂兩種語言的人”。
在這裡,他説起了“智慧程式控制水稻浸種催芽系統”的故事:“大家都想讓水稻産生最大效益,實現高産穩産。在這裡,提高秧苗品質很關鍵。傳統種子催芽,方式有很多,溫室催芽、保濕催芽、土坑溫床催芽、複合菌肥催芽等。這些方法適合農戶自家使用或小批量供芽種,但要大批量集中催芽並不適合。”
針對這些問題,派得偉業公司和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手,共同研發了“智慧程式控制水稻浸種催芽系統”,以解決農民在水稻種植中的困惑。
楊寶祝介紹,該系統是農業物聯網應用的典型案例之一,它整合了傳感技術、電腦通信技術、高效電熱技術、精準化控溫技術和三維視景技術,中央電腦通過通訊網路連接不同的控制主機,形成市縣多基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分佈式集群控制網路,從三級結構上實現了水稻催芽全過程自動化無人值守控制管理及遠端服務,實現了水稻催芽過程的標準化、工廠化和規模化。
“在只懂電腦的人眼中,水稻就是水稻,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不同地區的水稻不同,同一地區的不同水稻品種不一樣,同一水稻品種的不同生育時期也不同。這就要把電腦技術和農業結合起來。”楊寶祝説,“在派得偉業,農業、電腦、綜合方向人才,各佔1/3,50%是研發人員。而我們和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數字農業測控關鍵技術産品與系統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聽懂“兩種語言”,持續創新,幾年之後,派得偉業公司參與的“精準農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再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創意産業角度看農業:農業企業也能贏得資本關注
在自家陽臺上開一個“小菜園”,聽來似乎是個夢想。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這種生活方式。
“作為長期從事農業資訊化的企業,派得偉業把目光投向了‘陽臺農業’。”楊寶祝説,“我們希望,通過開發技術和産品,打造一個産業鏈,實現集聚效應,帶動全産業鏈企業共同發展。”
在楊寶祝看來,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事,“從國家層面講,發展‘陽臺農業’,有利於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從個人層面説,能滿足居民休閒、體驗、觀光、健康的需求,既可陶冶個人情操,又可合理利用資源提供綠色食品。”
“但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的不是傳統農業的簡單複製,而要在品種、栽培技術、設計創意上下功夫。目前,國際上‘陽臺農業’發展相當成熟,形成了上百億美元的産業。國內起步較晚,有幾十家企業,但規模都偏小。”楊寶祝説,“我們要做的就是率領中國企業實現突圍。”
在深入調研之後,派得偉業成立了“閒亭苑”分公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我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是我們科研的基礎。十幾年來,我們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早就了解了百姓的需求。”楊寶祝説,“我們的專業團隊,完成了北京首屆農業嘉年華總體方案規劃與設計、首屆農業嘉年華城市農業館和第二屆農業嘉年華奇妙樂園館的設計與實施、北京市朝陽區京旺家園社區60戶居民陽臺種植設計與實施、世界種子大會特色種植館的設計與實施、世界葡萄大會科普中心和智慧溫室的設計與實施等等。”
“農業可以變成服務業,也可以成為創意産業。這中間最關鍵的就是持續創新。沒有創新,沒有研發,就沒法存活,更沒法發展。”楊寶祝説,“過去幾年裏,我們入選中國中小企業100強榜單,成為資本關注的對象。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都能接到投資人打來的電話。”
“用電腦解決農業的問題。”楊寶祝説,“聽懂‘兩種語言’,把‘産’‘研’之間的斷層連接起來,我們要用資訊化為農民帶來財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