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晉中山區“空殼村”的生態崛起

  • 發佈時間:2014-11-14 02:29: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夏樹王澤農吳晉斌簡承淵 張鳳雲馬玉/文本報記者王會/圖

  地處太行山區的山西省晉中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是黃河流域古老的農業發祥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晉中推進農業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築了以傳統優質雜糧、特色幹鮮果品、適時無公害蔬菜和綠色畜禽産品等四大産業為主的“兩區三帶”産業格局,從而把晉中農業和農村經濟推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在移民搬遷增多的背景下,晉中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空殼村”,而左權、榆次、平遙等縣區在實踐中探索出的“空殼村”發展綠色生態經濟農業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山區縣份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創新之路,為“農地增效、農民增收、農業轉型、農村轉綠”積累了經驗。

  撂荒地上做文章——依託移民搬遷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溝、荒灘等資源,引入社會能人、民營資本,以租賃、轉讓、購買使用權等形式進行規模開發,變荒為寶

  在清漳河畔,太行山巔,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晉中市左權縣,是典型的山區、老區、貧困區。進入新世紀之後,左權縣委縣政府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制定了一城34個中心村的發展戰略,到2013年底,累計實施異地移民搬遷3.5萬人。僅有16萬人口的左權縣,一下子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到中心村,原有村落就變成了“空殼村”,水、電、路、房屋、土地、林業等資源閒置或毀壞。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左權縣開始了在撂荒地、空殼村上做生態文章的探索。

  深秋季節,順著319省道一路向東,汽車在蜿蜒的盤山路面上爬行,窗外太行山獨有的風光在眼前掠過,讓人不由發出“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的感慨。

  “太行山區,土地貧瘠,雨水稀少,農民離開村莊了,但是土地帶不走,誰來種地的問題也就格外明顯。”晉中市委統戰部長、原左權縣委書記孫光堂帶著記者行走在山間小路。“我們探索出的辦法是依託移民搬遷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溝、荒灘等資源,引入社會能人、民營資本,以租賃、轉讓、購買使用權等形式進行規模開發,變荒為寶。”孫光堂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雖然農村可用資金匱乏,但有大量社會資本卻正在尋求出路。特別是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後,不少民營企業家持幣尋求投資機會。同時,現實的社會背景是大量城市居民對綠色消費、生態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當時第一想法就是應把這兩者需求對接,把資金、能人等引回鄉村。”

  怎樣盤活這些沉睡的資源?孫光堂説,最好的辦法就是交給市場,用市場的辦法引入社會資本,以達到多贏的目的。“不是讓農民再回到山裏搞小農經濟,而是讓一些有實力、有能力的社會人才採用租賃轉包等形式,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先進技術,雇傭農民進行長期、高效的綜合開發,使過去難以養人的土地在資金、技術、新産業等要素的作用下煥發新的生機。”

  趙保明,左權縣粟城鄉後莊村農民,在外打工多年。2007年,放棄了在外做企業年收入30萬元的豐厚回報,帶著積蓄,響應政府號召,回到村裏以租賃的方式對移民搬遷後的北圈村和北山村進行整體開發。趙保明把租賃的6000多畝荒山荒坡全部種上核桃、側柏、山桃、山杏等經濟林,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開始治理。山下的100多名村民被聘用回來共同建設生態園。“目前年産值達到200萬元,整個生態園評估市值達3000萬元,當時就是看準了移民搬遷後留下的空閒土地這一廣闊資源,決定變廢為寶。”趙保明説。

  “資本的特性決定了他必須考慮投入和産出的問題,合算他才來。農業頭幾年就是賠錢的,長遠來講還是有高效回報的,這也是一些老闆會看好這塊閒置資源的原因。”孫光堂説。

  為了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家積極投身“四荒”治理,左權縣除在土地、用電、稅收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外,還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按標準治理荒山、荒坡200畝以上的投資方補助1萬元,1000畝以上的補助5萬元。政策吸引了200多名民營企業家和自然人上山淘金,投資達到4.2億元,真正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現在,投資主體有農戶自然人162個,公司法人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5個,招商引資5個。大量新的投資主體帶動了資金、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産要素進入農業開發領域。

  生態園區新思維——以生態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通過資本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探索了土地與資本、農業與生態、資源與産業相結合的發展新路徑

  晚秋時節,層林盡染。平遙縣橫波生態農林産業園裏的幾百畝葡萄早已採摘完了,工人們正在修路邊的擋墻。從通往葡萄園的山路看下去,是太行山脈那特有的溝溝壑壑。不同的是如今這裡已是滿山林果樹,一派好風景。

  生態經濟園經理張法壯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在1萬餘畝荒山、荒坡上栽種了用材林、幹鮮果樹100余萬株。

  橫坡生態農林産業園是平遙煤化集團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與橫坡峰威合作社共同興辦的涉農經濟體,也是企業轉型和産業扶貧的實體工程。農民以入股的形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再與公司進行合作。“以前的荒山、棄村,如今成了咱的聚寶盆,大夥兒都受益。”橫坡村村委會主任姚吉貴説,靠南面的山都流轉出去了,種上了各種樹木,“那些山峁綠化出來還真是挺好看的。”

  “讓農民土地資源增效,讓企業發展空間增大,走資源與産業相結合的路子,共同受益。”平遙煤化集團董事長郭興銀説。

  農民下平川,老闆進深山,四荒著新綠,舊村變莊園。

  以前無人問津的空殼村,現在成了生態開發的香餑餑。

  從2005年起,左權縣在全縣農村探索“空殼村”生態開發模式,使貧困縣的面貌大為改觀。經過近10年的發展,生態經濟園開發數量達到247處,覆蓋146村。全縣整體生態效益年産值達到6500萬元。

  2010年,晉中市榆次、太谷、平遙等縣區開始借鑒“左權經驗”開發生態經濟園,3年來使許許多多“四荒”、“空殼村”面貌大為改觀。

  小五台生態經濟園位於山西榆次什貼鎮山莊頭小五台,佔地2000余畝,園內山巒起伏,青山如黛,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種果樹滿山遍野。原晉中學院教師左艷青是這片荒山荒坡的承包人。“這地方旱呀,種樹不容易,現在成規模了。”左艷青説,這樹成材了,一棵能頂一輛自行車,現在這山上幾萬棵樹,不知得有多少輛自行車。

  孫光堂説,隨著“四荒”、“空殼村”開發主體日趨多元,煤鐵老闆、公司法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自然人、離崗退休職工等越來越多的主體進入生態經濟園區開發領域,生態園區的建設也有了新思維。“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目的,通過資本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生産標準化,實現土地與資本、農業與生態、資源與産業相結合的發展方式來保證太行山區的生態經濟園區發展能夠持久。”

  在太谷縣怡園酒莊,酒莊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種植優良品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産業化企業管理模式,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葡萄種植基地3000畝,年産高檔葡萄酒1200噸,為周邊村民提供了5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600多農戶年戶均增收1.5萬元。

  “空殼村”的“四荒地”,在治理開發過程中,出現了能人帶農民、企業帶農業、生態園帶農村的發展效應。呈現出土地搞流轉、戶戶能賺錢,農民當股東、年年能分紅,農民變工人、人人能打工的三大變化。

  2013年,左權縣生態莊園長期雇工和季節雇工達9000人,每人平均增收8000元。

  在晉中市部分區縣,生態經濟園已形成核桃種植加工、雜糧種植加工、本地特色畜種、農家休閒觀光四大主導産業,開發出乾果雜糧兩大系列60多個單品,其中認證核桃等無公害産品18個、有機雜糧産品9個。

  目前,晉中市累計吸引外來投資42億多元,主要依託撂荒耕地、荒山荒坡、廢棄廠房、移民村落,建起了650余處生態經濟園,經營面積70多萬畝,實現綜合收入5.2億元,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2.3萬個,實現了土地與資本、農業與生態、資源與産業相結合的發展路徑。

  綠色太行顯優勢——實施林業開發和綠色、有機農業可持續經營發展的戰略,向生態農業、精品農業、觀光農業方向發展,目標是興林、富民

  香港俊安集團是個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財團,2000年,公司法人代表蔡豐與左權縣粟城鄉粟城村簽訂了承包“四荒”6000多畝的協議,10多年下來共栽植生態防護林5000多畝,累計使用當地勞動力近10萬人次,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400余萬元。“準備10年內在左權縣綠化荒山荒地20萬畝,給太行山披上綠紗。”蔡豐説。

  以林業開發為主,最顯著的效益是生態效益。據統計,左權縣累計造林面積達到5.2萬畝,實現了良好的生態修復,發展經濟林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林,生態林起來了,生態環境變好了,經濟林的發展就有了保障;經濟林有了效益,經營者更有興趣投資生態林的發展,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林業生態網路體系。

  “新栽生態林200畝以上,每畝補助苗款100元;建核桃園50畝以上,每株補助苗款5元,對實施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及進行旅遊開發的,縣裏也將視投資規模給予一定標準的補助。”左權縣農業局莊園辦主任霍建斌説。

  “政府支援力度很大,幫著修路、打井,公司按照生態林‘蓋帽’、經濟林‘纏腰’、用材林‘坐底’的綠化方式,計劃今後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治理荒山荒坡。”40歲的徐彥剛畢業于山西農大,是一家綠化公司經理,承包了村裏8000畝荒山和棄耕地,目前建設乾果矮化核桃基地2300畝,還有1500畝栽種了用材林、綠化林。徐彥剛説,現在除了自己的收益外,每年還能為農民發放60多萬元勞務費。

  據林業部門測算,在左權縣,如果把移民並村後遺留的9150畝荒地和33萬畝宜林荒山荒坡荒灘全部發展經濟林,每畝産值按2000元計算,就可增加農業總産值6.78億元。

  目前,在晉中市,各區縣以發展林業為主導,不僅使原有林草地和果園得到有效管護,耕地得到合理開發,而且還大面積綠化了荒山荒坡,實現了大規模退耕還林、大面積荒山綠化,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減少了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截至目前,通過生態經濟林開發,晉中市已實施退耕還林400.47萬畝,乾果經濟林面積達到300萬畝。全市的荒山荒坡都綠化以後,將會産生不可估量的生態效益。”孫光堂説。

  “空殼村”生態突圍的啟示——堅持政策引導、規範流程、有序推廣,做到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生態經濟良性發展,仍需堅守一些重要的底線

  晉中採訪數日,記者感觸頗多。如何盤活、用好“空殼村”的山地資源,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持續發展之路?條件相似的其他地方能否借鑒這種做法呢?恐怕應該嚴格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一是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持續受益。建生態經濟園的落腳點是農民受益,農民不能成為局外人,嚴格防止以賣地拆房和非農化傾向,否則雖然來錢快,但後患無窮。農民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護,農民的利益實現不了,同樣經營主體的利益也不會長久,老闆本事再大,再有錢,也經不起折騰。

  二是完善政策。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給投資者吃定心丸,促進穩步發展,防止大起大落。比如林業採伐政策需完善、補助機制要加強。林業部門應把這項工作納入植樹造林等項目來管理,比如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等。再者可以把這項工作作為現代林業新增長點來培育,提升工作的定位,讓經營主體看到投資願景。因此相關産權要清晰,要有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多贏、持久發展的局面。

  三是讓政府主導和新型經營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同時按照市場規律和農業産業規律辦事。“空殼村”的生態改造成敗,取決於各方利益是否兼顧,取決於生態與經濟的平衡。只有堅持長遠眼光,堅持生態優先,把經濟裝入生態的籠子,太行山區“空殼村”的生態發展之路才能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