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來黃河水 荒地變良田”

  • 發佈時間:2014-11-14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多哇村,293畝耕地已經平整一新,新修的水泥支渠連結著幾公里外翻騰的黃河水,然而就在去年這裡還是一片荒灘。

  “守著黃河沒水灌、薄土貧地年年旱、只見農民把汗灑、不見糧食變成錢。”這是多年前青海黃河谷地流域許多農區的真實寫照。近年隨著青藏高原建國以來最大涉農工程——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推進,這一現象正在漸漸消失。

  40歲的藏族村民拉布説:“我跟隨整村搬遷來此已經7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土地,我準備種上冬小麥和馬鈴薯,今後不再靠打工賺錢買糧食了。”

  青海黃河谷地全長325公里,人口密集,少數民族人口達7成多。但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農業生産落後。2010年,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全面實施,開發新土地、整合零碎土地、土渠變水泥渠、修建田間道路、建設經濟林網等項目全面鋪開,所需21億元全部由國家投資。

  據悉,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規模63.63萬畝,工程全部完成以後將新增耕地20余萬畝,完整的灌溉系統將結束沿岸農民守著黃河沒水澆、靠天吃飯的局面。“新增耕地可容納15萬失地農民、生態移民和扶貧移民,整理後的耕地種植條件也大大改善。”黃河谷地湟水流域土地整理開發項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趙雄説。

  在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甘都街村,今年剛剛整理過後的土地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林成網”,大型機械穿梭其中。“在此之前,羊皮大的碎地零零散散,種地只能靠背馱肩扛,土渠漏水跑水,堵壩口時人在地頭蹲半晌才能等來一股指頭粗細的水流,忙活一年打下來的糧食才勉強夠吃。”村民蘇大武説。

  “而如今只要輕輕一拉水泥渠的閘門就可以澆地了,600多塊碎土地整合成300多塊,面積還增加了。灌溉條件好了,冬小麥每畝可以多打300斤,玉米每畝增收了1000多元。”村民馬玉林説。

  趙雄告訴記者,土地開發整理的意義不僅在於提高農業生産條件,更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途徑。記者在化隆縣甘都鎮“黃河彩籃”施工現場看到,由荒灘開發後形成的5000畝耕地上,600個水肥一體化的科技示範溫棚即將投入使用。

  “這是青海最大的果蔬生産基地,投産後全部採用恒溫無土栽培,産量是普通栽培的一倍。青藏高原長久以來依靠外省物資輸送造成‘地少糧少價不少’的現象,將會發生很大改變。”化隆縣農業園區辦公室負責人説。

  “目前黃河谷地土地整理開發項目已完成建設規模11萬多畝,全部工程預計2015年結束,共有近40萬農業人口因此獲益。”趙雄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