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股東紛紛撤場 A股融資無望銀行三招自救

  • 發佈時間:2014-11-11 10:04:5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努力爭取在A股市場尋求成為第十七家銀行股的各家擬上市銀行來説,市場是殘酷的。它只看重結果,並不看重過程。雖然多家銀行已完成IPO預披露,但目前A股市場從來未有農商行身影,以及八年未有城商行新軍出現的尷尬局面卻從未改變。A股市場對於銀行來説依舊是“大門緊鎖”。

  這也讓銀行股股權的吸引力開始下滑,不但是小銀行的股權轉讓價屢創新低,即使那些早已在A股排隊上市的銀行也未能倖免。“地方銀行上市久拖不決,對於銀行來説是一種煎熬,那麼對於這些銀行的股東來説更是如此,畢竟銀行還可以通過發債等手段進行融資,而那些指望獲得上市紅利的股東來説,可能早已沒有耐心,選擇拋售的銀行股股權最近也開始逐步增多”,某位産交所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潛伏”多年無果

  銀行股東紛紛撤場

  近年來,上市公司參股金融機構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參股銀行更是成為大多數上市公司的首選目標。這當中除了銀行業的穩定高利潤分紅回報外,更為吸引它們的則是所參股銀行一旦上市帶來的超級“紅包”。在近幾年銀行股權的轉讓中,多家接盤的公司均指出所參股銀行存在上市可能,而一旦成功上市將帶來可觀的投資收益。此外,由於大多數銀行股東參股較早,當初的認購價格與現今的行情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所斬獲的上市“紅包”也將更為可觀。

  但事與願違的是,從2012年年初包括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14家銀行首次進入證監會排隊上市名單,到今年6月份的最後一天,11家銀行“壓哨”完成IPO預披露,可以説各地銀行IPO的努力還是取得了一些收穫。但A股市場八年未有銀行股的局面始終未能改變,這不但讓各家銀行的努力成了無用功,也讓曾經早已“潛伏”其中的股東們願景落空,於是拋售股權套現似乎不可避免。

  ?急於出手

  轉讓價逐步走低

  A股上市閘門多年的緊鎖,讓銀行股東們逐步在轉讓股權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本報記者查閱多家産交所交易資訊發現,目前各家銀行股權轉讓事項比比皆是。而據某産交所人士對記者稱,除了掛牌資訊外,一些銀行股東也正在就轉讓事宜進行諮詢。

  今年10月份,多年前就已籌備A股上市事宜的江蘇銀行的上市公司股東匯鴻股份就將所持有的600萬股進行了掛牌轉讓,轉讓總額為3000萬元,折合每股轉讓價格為5元。雖然這與江蘇銀行去年8月份的增發價格一致,但截至去年年末,江蘇銀行的每股凈資産已由2012年的3.75元增至4.6元,也就是説這個轉讓價格已然是變相優惠了。而該行另一上市公司股東金智科技則更是將所持股權大幅降價出讓,其公告披露,擬將所持有的江蘇銀行2500萬股轉讓給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4.62元/股,涉及金額為11550萬元,而這一轉讓單價已與江蘇銀行目前的每股凈資産接近持平。

  如果説江蘇銀行的股東在轉讓所持銀行股權時,還能守住每股凈資産這條紅線的話,那麼上海銀行及杭州銀行的股東則似乎更急於“出手”,這兩家銀行股東給出的轉讓單價均低於銀行的每股凈資産。

  上海産權交易所資訊顯示,中國金幣總公司上海特約經銷部欲轉讓上海銀行553.6萬元股權,約合55.6萬股,掛牌起始日期是2014年10月22日至11月20日,每股轉讓價格是9.95元/股。而截至2013年年末,上海銀行每股凈資産就已高達11.9元,顯然這次股東給出的9.95元/股轉讓價格已遠低於每股凈資産。

  無獨有偶,近期杭州銀行的一家股東在轉讓600萬股股權時,將每股轉讓價格設定為8.9元/股。而根據杭州銀行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擬登陸上交所的杭州銀行最新每股凈資産為12.33元。但就在去年杭州銀行一筆股權掛牌時,其轉讓價格還曾達到12元/股,僅僅一年時間轉讓價格出現如此大幅跳水,銀行股權的行情已然是一落千丈。

  有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目前銀行股東們紛紛套現銀行股權,除了A股上市仍是“水中花”外,那些股東們在自身經營上急需資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擬轉讓江蘇銀行股權的匯鴻股份就指出,公司此舉就是為盤活公司存量資産, 增加經營資金供給,獲取合理的投資收益。而對於一些主業虧損嚴重的上市公司,用銀行股權套現更是成為了避免“帶帽”的救命稻草。

  此外,剛剛結束的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上市銀行呈現出凈利潤增速放緩、資産品質下滑的現象,這也讓大多數此前以較低價格持有股權的股東心有退意。今年前三季度,16家A股上市銀行共實現歸屬母公司利潤10073.5億元,同比增長僅9.7%,與2013年同期增速相比下滑了3.29個百分點。其中,有6家銀行的利潤增速僅為個位數。

  ?A股融資無望

  銀行三招自救

  如果説銀行的股東們面對所持銀行上市無門、自身經營困難尚可以拋售股權以獲得資金支援,那麼銀行本身的處境就更顯尷尬。在幾年的苦等中,各家銀行也是用盡辦法,如轉向H股上市的“另辟蹊徑”,又如靠增發、發債維持資本充足的“輸血自救”,再就是一味等待的“頻頻延期”。

  自去年年末,重慶銀行H股上市成功後,急於實現IPO的各家銀行均將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場。目前已有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及哈爾濱銀行三家內地城商行成功登陸港股市場,這對於長期被拒于A股門外的銀行來説,無疑是一條相對容易的上市通道。日前,盛京銀行也做出了“棄A股赴H股”的決定。

  隨著上市融資無果,在資本快速消耗的情況下,增發、發債也正被愈來愈多的銀行所採用,所獲得的資金均被各家銀行用來補充資本。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杭州銀行在成功發行40億元二級債後,還將擬通過增資擴股融資40億元。雖然杭州銀行相關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否認了外界對於其增資擴股傳聞,但該人士同時指出,對於城商行來説,增資擴股確實是補充資本的一個重要渠道。

  除了上述兩種方法,各地方銀行的另一種方法自然就是無休止的將A股上市計劃延期。以江蘇銀行為例,該行自2012年起,已連續三年將上市計劃進行了延期。而另一家等待上市的上海銀行,自該行提交A股上市方案以來已經歷經了四次延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