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奮鬥的人生
- 發佈時間:2014-11-09 05:52:1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合上書,我的心情似乎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問題始終在我腦子裏迴響: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
翻看《一個人的泳壇傳奇》,講述的是全國游泳冠軍楊三生的故事。生於1941年的他,經歷連年征戰,遭遇天災人禍;又因為從小營養不良,導致個子不夠高、有“雞胸”……外部條件的不足,曾讓他屢遭冷落,卻因為他的不服輸的個性和堅持,一次次突出重圍,如黑馬般殺出:1962年,成為首個打破由已故著名游泳選手吳傳玉在1954年創造的男子100米仰泳1分6秒4的全國紀錄的運動員;1963年,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上,獲100米仰泳冠軍、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軍;1964年,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游泳錦標賽,獲得男子100米仰泳、200米仰泳和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泳三項冠軍……
楊三生的成功,看似偶然,實為必然。雖然書名為《一個人的泳壇傳奇》,整本書翻下來,卻能清楚地感受到時代在楊三生身上留下的痕跡。家裏孩子多,家庭多為“放羊”式的教育,小三生便和其他同齡小孩一起在外面池塘玩耍,並成為了“泥鰍王”;解放前夕,家裏經濟條件差,三生就想辦法出去抓青蛙給家人吃、爬樹上摘玉蘭花和母親一起出去賣錢;家裏太困難,不能支援三生上高中,原本計劃去上海大哥處學印花技術,卻因為三姐要去,年紀較小的三生只能待在家中,一待就是6個月……
這些其他廣東潮汕地區小孩也大致經歷過的事情,只因為楊三生異於常人的執著、頑強和永不言棄,讓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成為“泥鰍王”,讓三生的水性得到加強;抓青蛙、摘玉蘭等,練就了三生細心、琢磨事兒的習慣。更為關鍵的是,在6個月的“閒置期”,三生每天鍛鍊身體,按照體校的訓練方法,為自己安排訓練計劃,最終將以前積累的各種體育元素,轉化成了游泳的專業素質,為日後成為專業運動員、入選國家隊打下了基礎。
鏡頭拉回到現在,當今社會,仍然有一些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抱怨外在環境的不好,卻少有從自身尋找答案。問一問,究竟是社會待“我”太薄,還是自己沒有真正去努力、去奮鬥?楊三生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遭遇外敵入侵的時期,其成長階段,也是國家百廢待興的階段,各項條件都非常艱苦。如果要抱怨,那個時代的人遠比我們有發言權。
當然,時代不同,人與人不能完全相提並論。但我想,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中,能夠有這麼一段為理想、為某個特定的目標而拼搏,並作出一定成績和貢獻的經歷,那該是多麼美好的記憶。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出生年代不同,在磨煉中成長進步、在訓練中總結提高的精神是一致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勾出了書裏的一些話,也算是我對這些跨越時空的“精神”的一點理解:
“人的一生,必須不停蹄,善於抓住天分的機會。三生常説‘天生我材必有用。去尋找天分(或者特長),一旦天分、特長抓住了,你就會有成就’。”
“有天分必然具備悟性和靈感,悟性高者就一點即通或無師自通。在機會出現時(或將要出現時)會立即應對並採取措施抓住機會大獲成功。”
“天賜的機會永遠不會消失,即便是你‘賦閒在家’。”
“人生中有諸多個‘4年’,它就像生命裏一小塊不起眼的拼圖,光陰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飛逝。可是三生,卻在這短短的4年中,過關斬將,從市到省,從省至全國,將一個個冠軍獎盃收入囊中,一年登上一個大臺階。”
“幸與不幸,原本就是一首生命的交響曲!”
……
寫到這裡,我對自己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正如楊三生在自序裏寫的那樣:“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如何度過才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了奮鬥的人生。我認為,一輩子業有所成、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一生就會無憾無悔!”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