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實踐

  • 發佈時間:2014-11-08 07:32: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版稿件由記者鄧俐見習記者白雪妍高飛采寫

  九龍坡:老工業大區成新産業基地

  “我們現在正申請保稅倉庫備案,申請下來後,就可以將歐洲的農産品通過‘渝新歐’運到九龍坡,這相當於把歐洲的冷凍倉庫建在了九龍坡,到時候人們將很方便吃到歐洲的農産品。”重慶明品福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建德告訴記者,陳建德所説的正是位於九龍坡區的中國西部農産品冷鏈物流中心。

  九龍坡區是重慶主城核心區的老區,按照重慶市新的城市功能分區,九龍坡地處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擁有全市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九龍園區、西彭園區兩大市級特色工業園區。

  “物流基地”改寫農産品供應模式

  作為國家級物流樞紐,中國西部農産品冷鏈物流中心是目前西部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集海産品、肉類食品、農副産品冷藏加工、物流配送、貿易流通、第三方冷鏈物流為一體的大型交易基地。項目的建設可直接提供1萬個就業機會,年交易額超過200億元。

  “過去,重慶的冷庫規模小,功能也不配套,設備老化,甚至還有上世紀50年代的,嚴重落後市場所需。冷鏈物流中心的建設徹底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陳建德説。生鮮食品容易腐爛,需要在儲藏、運輸和銷售的全過程低溫保鮮,這使得冷鏈物流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冷鏈物流對食品保鮮更顯得異常重要。據了解,如果把溫度控制在零下18~23攝氏度,海鮮類可以保存半年,肉類可以保存到一年,現在國內許多冷庫往往在零下10攝氏度保存,達不到相應要求,而冷鏈物流中心完全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並且該中心還引進了專門的檢驗機構入駐交易市場,保障食品安全。

  陳建德説:“不光是保存問題,按照國家每人平均擁有冷庫量,應該是每人9千克,而重慶只有6千克,僅僅是全國的2/3,對於一個有著3000多萬人口的直轄市來説,這個擁有量是非常低的。”

  中國西部農産品冷鏈物流中心與其他凍庫的區別在於,它不僅僅是凍庫,它同時是交易市場、同時是加工車間、同時是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過中心的交易市場直接向各大賣場供貨,並有專門的物流中心,這大大節省了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這些食材的市場價格也將相應降低,降價幅度預計會在10%左右,以後大家吃火鍋便宜了。目前,該中心已經與永輝、沃爾瑪等重慶大型賣場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

  “八大板塊”提升區域經濟活力

  華潤萬象城在九龍坡開業,這是重慶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商業綜合體,商業總體量高達35萬平方米,320個國內外知名品牌中超過1/3是首次進入重慶。除了萬象城,萬象城所在楊家坪商圈板塊新實施了富安天橋改造等商圈形象提升10大項目;彩雲湖休閒宜居板塊啟動了石楊路改擴建、五四大道等70個項目建設;華岩新城板塊啟動了華岩幸福公園、華岩風景區提檔升級;高新區西區板塊引進植恩藥業等16個項目,建成西部農産品冷鏈物流中心等6個項目;陶家板塊的隆鑫寶馬機車園等43個項目建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70多億元……

  這是九龍坡區綜合考慮城市空間、發展現狀、資源稟賦和規劃方向後,提出的八大功能板塊發展思路,即把東城細分為楊家坪商圈、石橋鋪高技術服務、九龍半島高端商務、彩雲湖休閒宜居、華岩新城五個板塊,將西城細分為高新區西區、陶家、西彭三個板塊。

  “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提出五大功能分區《意見》後,九龍坡將上述設想變成了具體的發展綱領,將全域劃分為八大板塊,統籌安排用地、能源、資金、項目,各有側重地選擇産業,分類指導,實行差異化發展。”九龍坡區區長石繼東説。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該區在八大板塊啟動501個項目,完成投資208億元,並由此推動地區生産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發展指標均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

  “全球每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手機使用我公司的産品,剛剛發佈的蘋果6,裏面就是使用的這一型號。”臺晶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協理遊方銘指著一款産品説。據了解,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併入駐位於九龍坡區的金鳳電子資訊産業園,主要從事電腦晶片、石英晶體顆粒、石英晶體振蕩器及相關電子元器件專用材料的研究、開發和生産,已于2013年在石英元器件的開發生産領域位列全球第三,預計今年實現産值4億元。

  “通過進一步招商引資,拓展板塊發展空間,升級城市功能配套。同時,加快土地開發運作,推進城市項目建設。”西彭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曉鳴説。

  “以條助塊”推動園區發展

  “打破領導分工慣例,由原來的按行業分工調整為以‘板塊、行業’相結合的方式協同作戰,一個板塊明確一名區級領導挂帥,總牽頭、總負責相應板塊的城市開發和産業發展。同時,一個板塊組建一個工作機構,區級領導下沉到板塊當‘板主’,靠前指揮、坐鎮調度,直接領導板塊開發建設。”石繼東介紹説,不僅如此,九龍坡還下放權力,探索“優質高效”的運作機制。按照“責權利對等”和“簡政放權、提高效能”的原則,最大限度向園區和板塊下放區級經濟管理職權。目前,已向相關功能板塊下放和優化行政職權59項,並出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22條新規及配套方案,推進行政審批服務“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和三級服務中心建設。

  “按照中央、市裏精神,我們大幅壓縮前置審批,更多的改為後置備案,最大限度地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為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石繼東説,區級部門重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宏觀統籌和服務;重點抓住企業投資、生産經營、消費流通等關鍵環節,把權力直接放給市場和企業,落實企業投資的自主權,這樣做,避免了與市場經濟不符的慣性思維。以前只要説到政府管理,人們往往就會想到行政檢查,隨意性強,針對性差,破壞了市場公平,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板塊工作機構建設,只具體負責統籌板塊範圍內的産業發展、城市開發,以及相應的組織協調工作;通過貼近市場,將提高監管能力和效能,做到放活與監管同步到位。“通過進一步提升能力素質,優化審批流程,積極推行網上審批服務,重點服務好園區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提升服務管理水準。”高曉鳴説。

  大渡口:“十里鋼城”變“新區品城”

  站在思源公園的眺望臺上俯瞰,重慶鋼鐵工業集團公司的舊廠區臨著長江,傍著鐵道,卻已不復大生産時代的繁榮。61歲的退休老工人李作文和幾個舊時的工友登臺遠眺,感慨萬千,“不到二十歲我們就開始在重鋼工作,三代人在這裡生活了四十年……想念老廠啊,就過來看看,也想看看以後這裡要變成什麼樣呢。”

  三年前,重鋼完成了環保搬遷,和李作文一樣的一批工人並沒有跟隨工廠遷走,而是選擇了提前退休,留在生活多年的大渡口,看昔日的“十里鋼城”在五大功能區戰略的重塑機遇轉机型發展。

  如今,大渡口區“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月月賞花、四季聞香”,服務重鋼的基地型“灰城”變身“新興産業之區、品質生活之城”。短短幾年間,大渡口區如何實現了此般蝶變?

  濱江基地“路暢通”

  “北京有個798藝術區,大渡口也要在重鋼的舊址上打造重慶的‘798’——重慶工業博物館。”站在濱江路在建二期工程的路邊,大渡口區建委副主任秦偉彬向記者介紹。

  環保搬遷後的重鋼片區,是重慶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十大重點片區之一,土地面積約8100畝,長江岸線達7.5公里,既有工業記憶,又是創意水岸,重慶工業博物館正是後工業時代濱江新城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時,利用區位條件,打造生態優先的宜居之城,産業群集的創意之城,立體多維的暢通之城,濱江片區同時也是大渡口區實現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代表。

  “我區繼去年被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今年又被列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試點城區,可連續10年享受國家在投資、財政、融資、土地等方面給予的政策。”大渡口區委書記盧建輝介紹。

  作為重慶唯一入選《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的區縣,大渡口區以打造快捷、便利的交通環境為出發點,實施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和民心工程。以濱江片區為例,正在建設中的濱江路南北連通老重鋼片區、釣魚嘴片區和小南海片區,既是進出大渡口的交通大動脈,也是一條拉動大渡口30多平方公里濱江經濟帶的軸線和紐帶。

  “大渡口除了擁有最長的濱江地帶,還有最完整的土地連片開發。未來三年內,21公里的濱江路將全面建成。大濱路與九濱路連通後,大渡口的市民們開車5分鐘可到楊家坪城市副中心,20分鐘左右可抵達解放碑CBD。也將有更多的外區市民來濱江地帶休閒、娛樂、觀光,真正實現互聯互通,凝聚規模效益。”秦偉彬説。

  到2016年,老重鋼片區和釣魚嘴半島“兩大片區”路網將累計竣工25公里以上,出讓土地4000畝以上,還將構建自行車健身道、綠色步行道、通江親水道等慢性休閒系統,打造便利暢通的休閒宜居之城。

  內環以北“聚産業”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明確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主要打造現代服務業中心、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大渡口更適合在生産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製造業中細化和聚焦,高效集約利用土地,建設成為新興産業聚集、産業結構合理、創業環境一流、創新能力突出的‘新興産業之區’。”大渡口區長盧偉説。

  位於內環以北都市核心區的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園,即是大渡口新興産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最佳範例。

  “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園將突出創新、研發、孵化、服務等功能,以移動網際網路産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資訊服務業,兼顧發展技術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著力打造重慶市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園和區域性創新科技園區。”大渡口區經信委主任吳淑皇介紹,目前産業園已簽約入駐企業26家。

  主營軟體外包的重慶眾和網星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就是新近入駐的企業之一。今年7月,眾和網星在産業園以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簽下了1200平方米的場地,300~400名員工從上海遷來重慶。

  “公司在上海有1000多人,今年我們進行了擴張性嘗試,將業務內遷。考察了許多新興産業園區後,我們在西安、成都、重慶等地中選擇了重慶大渡口,是因為這裡有政策的支援,有高端産業的需求,有都市核心的區位條件,更有能滿足員工生活品質追求的生活配套設施。”眾和網星執行董事陳繼向記者解釋道。

  目前,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園正在高標準做好規劃設計,並逐步實施,力爭到2015年底,落戶50~100家企業,實現産值3億元,初步形成移動網際網路産業業態;力爭2017年,在大渡口內環以北,建成以鑫鵬大廈、井泉大廈、天安數位和龍文交易市場為核心的移動網際網路系列樓宇産業園,形成以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為主的生産性服務業産業帶,聚集網際網路企業500家以上,實現産值30億元,成為重慶市最大的移動網際網路産業集聚區。

  生態新區“美環境”

  “重鋼搬遷後,我們推行每1平方米住宅配備1平方米綠地,每平方公里建2個公園,‘住在公園、推窗即景’給宜居和建設高端住宅項目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盧建輝説,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大渡口區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城市和市級衛生城區等。

  優化環境品質,打造生態宜居新區,成為了近年來大渡口發展的重要抓手。與人居環境改善同步進展的,是大渡口環保産業的快速發展。

  在建橋片區,一座“生態建橋”的雕塑書寫了大渡口的綠色環保生態發展之路——環境就是資源,就是資本,就是生産力。遵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迴圈經濟,追求綠色GDP,以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3R)為目標,建設生態建橋,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

  重慶三峰卡萬塔公司正是因為建橋的生態環境落戶這裡。“作為世界知名的垃圾發電公司,我們對環境的要求相當嚴苛,建橋給了我們信心。”公司總經理雷欽平説,公司高起點引進了德國馬丁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並結合國情不斷自主創新,成為了國內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龍頭企業。

  近年來,大渡口區主動嵌入全市戰略新興産業集群,以建橋園區為載體,積極發展環保裝備、環保産品、環保服務等環保産業,大力發展環保産業集群,實現“廠在林中,林在廠中”。

  截至目前,建橋園區已擁有4個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市級研發中心以及40個企業研發中心。隨著這些“創新平臺”的不斷匯聚,其釋放的能量也促使園區向著研發和流通環節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線”頂端轉身。

  “我們將以環保産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時尚消費品、電子産品等。加快新興産業發展的同時,堅持新老企業並重、中小企業齊抓,支援傳統企業改造升級提高競爭力,扶持有潛力的成長型企業做大做強,落實優惠政策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基礎産業不斷做強做優。”大渡口區長盧偉説。

  “四區一基地”構築巴南特色

  “三千年巴縣、八百年重慶”,説的是巴南與重慶過去乃至未來的緊密聯繫。“山水城市風貌展示區、中央文化休閒活動區、生態健康體驗區、商貿物流集聚區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四區一基地”定位,讓巴南區拓展都市功能,成為重慶主城發展的第三增長極。

  “十大工程”看都市農業的“巴南印象”

  今年4月,巴渝特早茶樹被認定為國家級茶樹品種,成為巴南區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大棚種植烏皮櫻桃、魚菜共生技術在全國推廣;姜家黑豬、巴南銀針等名牌農産品走俏市場。

  “近年來,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工程、花卉苗木産業工程等‘十大工程’助推巴南農業長足發展,農産品從種植到流通,已經形成特色農業的全産業鏈。”區農委主任何先平説。依託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通過鄉村旅遊、農業觀光等,都市效益農業改變著主城市民休閒度假的“巴南印象”。

  “我家就住在巴南,但這是第一次上雲篆山,真是個好地方。”一位在雲篆山遊玩的遊客告訴記者。區農委介紹,雲篆山休閒農業園區整體規劃已編制完成,環雲篆山休閒樂園建設有序推進。其中,烏皮櫻桃、果桑、草莓、枇杷、巴南香桃已具相當規模,互鵬農業300畝獼猴桃園、葡萄園,荷韻生態園青少年農業體驗基地今年已接待學生逾2萬人次。

  “壯大休閒觀光農業、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3個特色産業,發展糧油、蔬菜、茶葉、畜牧業、生態漁業等5個優勢産業,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化、農民職業化、農村社區化進程,有力推進了城鄉一體發展。”何先平介紹。目前,“三線二片”農業産業帶,即南—南線(南泉—南彭)萬畝蔬菜基地和萬畝花木走廊、惠—東線(惠民—東溫泉)生態休閒漁業帶、木—高線(麻柳嘴—接龍高洞)生態農業長廊、環雲篆山休閒農業樂園和天坪鄉村旅遊聖地建設態勢良好,特色凸顯。

  “著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制,積極發揮農民股份合作制,促進産業發展的同時,從制度上維護農民權益,推動增收致富,這是我們工作的要旨。”巴南區委書記李建春強調。

  “一基地”看招商引資的“巴南理念”

  “現在整個車間有210台機器,年産汽車近30萬台,主線自動化率已經達到100%。”長安鈴木工程建設部經理官進介紹説。按照“四區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巴南區要在2020年建成2000億級先進製造業基地,重點發展汽摩製造、裝備製造、數位電子、醫藥及精細化工、輕工服裝和雲計算“5+1”産業。

  “招商工作是工業發展的生命線,但是企業要想來巴南,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産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區經信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巴南經濟園區的招商重點在於ICT、現代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而且項目産出強度不低於1000萬元/畝、單位土地稅收産出不低於20萬元/畝·年,標準廠房項目産出強度不低於1.5萬元/平方米,稅收強度不低於300元/平方米·年。

  “制定這樣的標準,是為了集約使用土地,優化資源配置。不僅如此,招商要瞄準‘整機+配套’、以及全産業鏈的垂直整合,引進龍頭企業及中下游關聯企業,實現招商引資成效最大化。”曾任重慶市外經委主任近十年的李建春説。

  正是在這樣的標準下,“重慶魚洞千億汽車城”、重慶數位電子産業園、重慶輕工産業基地、西部安全應急産業園、重慶化學藥産業園等市級産業平臺在巴南誕生。以天明、界石、麻柳嘴及木洞組團為主要載體的産業基地,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的全産業鏈快速發展。

  “五大業態”看物流倉儲的“巴南空間”

  “市、區兩級政府對京東物流基地建設高度重視,政策配套也十分到位,再加上重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巴南區政府還在子女入學等方面傾力解決,解決了員工的後顧之憂。”京東重慶運營管理部楊經理介紹説。今年5月,總投資30億元、佔地1000畝的京東電商産業園中電子商務運營中心正式投用,預計今年將實現網上交易40億元。按照巴南區“一城一極一區”發展戰略目標和“四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建設物流集聚區成為拓展都市功能的首要任務。

  今年3月28日,一期佔地5250畝的華南城動工建設,投資超過200億元;此外,亞洲最大的物流企業普洛斯、代表中國第四方物流企業浙江傳化、煙葉打葉復烤等20余個重大項目簽約入駐,形成了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增值加工五大業態齊全的商貿物流格局,總投資達580億元,建成後可形成3000億元産值,年上繳稅收60億元,提供就業20萬人以上。“目前,巴南區物流正圍繞全區‘四區一基地’的主體功能定位要求,通過創新性工作、加快産業聚集,打造真正有影響力的物流倉儲區。”巴南物流基地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劍峰説。

  據了解,巴南發展物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面積廣闊,在主城9區中發展空間最大,周邊與南岸、涪陵、江津、南川等10個區接壤;而且交通便利,坐擁渝黔、渝湘兩大出海通道,再加上沿江高速牽連重慶萬億江南工業走廓,內環快速路、繞城高速在境內交匯,佔據60余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特別是200萬噸級的佛爾岩綜合滾裝碼頭已建成使用,現在的巴南已經成為“重慶—東盟南向國際物流大通道”的橋頭堡。

  功能區建設帶給黔江“綠富美”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園中,園在山中”,美麗的阿蓬江繞城流過,城市峽谷穿城而出,城市景觀錯落有致,多民族和諧聚居,這裡就是重慶黔江。

  在重慶市劃分的五大功能區中,黔江被納入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黔江在點上瞄準生態旅遊、特色效益農業及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等發力,走上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之路。

  “綠”城區,打造“東方盧森堡”

  黔江城市大峽谷位於黔江主城、新城舟白和正陽三大城市組團的核心,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橫跨7個地質年代,長10公里,垂直落差500米,融山、洞、峽、瀑布、佛教文化、土家風情于一體,自然和人文資源極為豐富,“城在峽谷上,峽谷城中央”的“峽谷峽江之城”城市景觀獨一無二。

  根據這一地質原貌,黔江確立了建設“峽谷峽江之城,清新清涼之都”的“東方盧森堡”城市形象目標,投資5億元修建黔江城市大峽谷,並把它作為全國首座天然城市公園來打造。

  與“城市大峽谷”交相輝映的是具有“城市客廳”之稱的三岔河景觀,由西沙橋、新華橋、閘橋圍合而成的三岔河核心區域,總用地面積逾11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2013年11月正式投入運作。

  自2011年以來,全區已投入資金18億元,用於加強重點旅遊景區及旅遊配套設施的建設,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經濟。

  “隨著功能區的劃分和相關政策的出臺,黔江旅遊産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期。預計到2016年,全區旅遊接待人數將突破9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億元。”區旅遊局辦公室主任陳飛言道。

  “富”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自園區打造建成以來,每到春夏,到小南海旅遊的客人都要順便來園區參觀,我們這裡的脆紅李及其他農産品不運上街,在路邊就賣完了。我把原來用種莊稼的5畝土地流轉給園區,留下5畝脆紅李自己管理,去年賣了4萬餘元。”家住園區內的李世成,提到園區給他帶來的好處,樂個不停。李世成説的園區就是仰頭山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該園區位於中塘鄉興泉社區、中塘社區是黔江現代農業示範工程“一區兩片”之一,總規劃面積7.03平方公里,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戶1030戶。

  “園區産品以優質獼猴桃為主,也種楊梅、脆紅李等一些高端特色水果,目標是打造成為1萬畝的高端特色水果基地。現已完成投資1.7億元,公司投資了1.2億元,政府配套設施投資5000萬元。完成土地流轉1萬畝,7000余畝現代農業園區成雛形,栽種獼猴桃8700畝,楊梅、枇杷、脆紅李2000畝,獼猴桃産業園2015年將全面投産。”園區總經理陳大明如數家珍。

  該園區是一項産業扶貧工程,招商引進湖北三磊田甜農業集團投資興建,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農民就近務工。園區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準。

  “我家裏有3口人、10畝土地,以每畝600元一年流轉給園區,我和老伴長年在園區內務工,月收入近2000元。加上兒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在6萬多元。”興泉村一組的龐友成説。據統計,2013年,園區內農戶戶均租地收入4000元,就近務工達1萬元以上,加上特色水果、蔬菜和其他農副産品,戶均收入在4萬元以上。

  “美”生活,實施兜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

  “政府幫我搬下高山,過上了這樣好的日子,還幫我蓋上了房子,找了活兒幹。”黔江區白合居委會的殘疾人黃明練高興地説。黃明練原來住在山上,後來房子塌了,區裏啟動高山扶貧搬遷後,區委書記楊宏偉和他結成了扶貧對子。按照國家補助高山扶貧搬遷政策,再加上楊宏偉書記的幫助,黃明練住進了新房,在附近的蠶桑園裏找了份工作。像黃明練這樣的搬遷戶,區裏還有很多,這主要是因為黔江實施的兜底扶貧搬遷政策起了效果。

  “黔江區四大家領導班子中的29名區級領導,分別負責1戶高山貧困農民,98個包括中央和市在黔單位、黔江區級部門,都分別負責1~2戶貧困戶。各部門從資金等多方面實行兜底,以保證每一戶應該搬下山的貧困戶,一戶不留地搬下山,確保在近3年內搬遷下山。”區委書記楊宏偉説。為了保證兜底搬遷效果,黔江實行了“瞄準一戶搬遷一戶,搬遷一戶脫貧一戶,脫貧一戶銷號一戶”的政策。僅去年,全區就已讓150戶自己無力建房搬遷的戶搬下了山。今年,又啟動了150戶的兜底搬遷。不僅如此,區級領導、區級部門還實施了分片包乾聯繫制度;通過目標任務倒逼,月、季考核,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要讓兜底搬遷戶能夠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黔江區扶貧辦負責人説。按照這個要求,黔江區從搬遷選點,産業發展,後續扶持等多方面,都進行了統籌考慮。如在搬遷的選址上,基本上都是把這些戶的搬遷點選在了農民新村或特色院落中,並安排工作在本村蠶桑、蛋雞養殖、中藥材種植、鄉村旅遊等産業上,解決了本村貧困人口勞動力就近務工、家庭增收的有效銜接,並且為搬遷村民提供公路、學校、醫療和文化活動場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