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年人如何走出成長困境?

  • 發佈時間:2014-11-03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衡説,“現在自己活的很累”。

  頭頂山東省某科研機構的博士帽,獲得過零星的科研項目與大堆的科研論文,並不能讓這位37歲的農業博士感到開心。在他的單位,類似心態的青年博士還有很多。

  “我們單位有很多博士,來之前個個都牛氣哄哄,有分量的論文發了一篇又一篇,來之後的前兩年也是激情洋溢,邊做科研邊寫論文。但兩三年後就沉寂了。”日復一日的論文寫作,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生活,僧多粥少的項目資金,科研“金字塔”可望不可及的晉級名額讓他周圍一個個的博士敗下陣來,有的甚至淡出科研視野,自甘墮落地做起了科研週邊工作。

  對論文提不起興趣,又難以爭取到科研項目,張衡們陷入成長的煩惱。

  什麼阻塞了青年人的成長?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

  長期擔任山東省某地級市林科院院長的馮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們年齡小、資歷輕,卻正處於科技創新的‘高發期’。雖然他們有熱情,有抱負,善於思考,有獨創精神,卻很難申請到科研項目和經費。”

  在傳統科研評價體系的論文導向下,一部分青年人只能泡實驗室寫論文,評職稱,哪怕這並不是自己的志向所在;另一部分有志於科研的青年人卻遲遲敲不開項目的大門,又缺乏論文的支撐,只能在現實的困境中淪落。正如張衡,身為一名科技特派員,他經常會到聯繫點指導技術,這使得這個點周圍的老百姓受益不少,但這種幫扶“既形成不了論文,也上升不到科研項目,更談不上資金”,這使得院領導對他頗為不滿。

  馮研究員表示:“青年人的成長困境,可以歸結為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大環境,雖然國家在深化農業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中要求‘立足本地區本單位工作實際,研究出臺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適合不同機構、不同人員的分類評價機制,切實解決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品質、重成果輕應用的問題。’但在科研單位很難落實,特別由於有些部門管理體制僵化、機制不健全,科研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夠科學,導致一些青年科研人員遭遇了困境。內因是一部分年青人逐漸在與環境的磨合中感到不適應,逐步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自己。”他強調,“我以為這其中青年人的自身因素最關鍵。”

  作為“過來人”,山東省科學院生物所所長楊合同對張衡的未來表示了擔憂:

  “中青年是科學創造的‘黃金年齡’,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等獲得傑出成就的年齡均未超過40歲。”但青年人才一旦在最初幾年得不到資助,或者客觀或者主觀的原因,會使其陷入“馬太效應”之中,“越得不到項目和資金就越失去獲得項目資金的能力和機會,在這種遠離課題、遠離資金、遠離榮譽的困境中,如果青年人沒有定力,不能執著堅守,那麼他們成長的‘時間窗’就會慢慢關閉。”

  走出圍城的“鑰匙”在哪?

  青年科研人如何避免被邊緣化?

  舒明雷,2006年山東大學碩士畢業後進入山東省計算中心工作。

  從2006年至2012年,他曾長時間困惑于如何將科研工作既做出前瞻性,又能得到實際應用,並不斷地做出嘗試:2006年至2007年,他在第一個團隊中從事無線通信應用研究;2007年到2009年,他調整到另一個團隊做嵌入式技術應用工作。但這兩個研究方向都強調成果的落地,但理論和前瞻高度不足;2009年到2012年,他又到第三個團隊中做物聯網方向的研究,該方向的社會關注度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成果落地不足。六年時間,三個團隊,曾讓他感到苦惱,但“既然選擇了科研的道路,就要堅持和積累”。

  機會給有定力、有準備的人。2012年,山東省科學院院長王英龍提出將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結合起來。十幾個人的團隊中,舒明雷團隊率先完成了雲健康系統原型架構,做出了第一代樣品。現在,以他作為帶頭人的雲健康系列技術已獲得總額超過千萬的國際、省級支援,並引來投資商關注。他期望的前瞻性和實際應用都得到了實現。山科院領導對這位年輕人的評價是:“計算中心是山東科學院實力比較強的一個單位,他作為碩士從眾多博士中脫穎而出,有其過人之處。”

  在考取山東大學的碩士、博士之前,37歲的王旭平“曾經背過一年水泥”,幹過銷售。2008年,進入山東省科學院材料所的他,在沒有學術帶頭人指導的情況下自挑重擔,搭建團隊。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找準了鉭鈮酸鉀晶體這一材料所原先沒有的研究方向,建立了晶體材料實驗室,協調研究所逐漸購置各類儀器設備,逐步組建起了一支創新團隊。2012年至2014年,該團隊每年都獲得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近三年來,該團隊發表SCI EI論文二十余篇。現在想來,王旭平不禁感嘆:“沒有帶頭人,正好給我了相對寬鬆的環境,也是我做出成果來的重要因素。”

  舒明雷和王旭平的成長,拋開大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價值觀才是他們走出科研圍城的“鑰匙”。對此,楊合同總結出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你要沉住氣,是金子早晚會發光,舒明雷和王旭平都是這樣的代表;其次,要‘幹一行愛一行’而不是‘愛一行幹一行’,這裡面的區別在於很多博士到了科研機構之後發現這不是自己的研究方向,這就意味著有長時間的適應期,考驗著你的定力;再次,要不斷的學習。博士並不意味著你是全才,你的專業深度,科研能力是在科研的推進中學習深化的;最後,態度決定高度。在你沒有科研項目的時候,你能不能放下身子,以一種為別人打工的心態去‘蹭’項目,參與別人的項目,哪怕是幹些瑣碎的事情?在你還未獲得那個能力之前,這個便是捷徑。”

  這四點,正是解開張衡們困惑的關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