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媒體解讀青年人迷戀星座:源於自身心理防衛需要

  • 發佈時間:2014-10-20 07:5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曾一果  責任編輯:胡愛善

  “你是什麼星座?”今天,在網路、電視和廣播等媒介空間裏,“星座”是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不少青年人沉溺于“星座”,做任何事情都仰仗“星座”,是不折不扣的“星座控”。

  人們常將青年人迷戀星座現象視為一種“迷信”,筆者以為,同時還應看到“星座”不過是紛繁多變的現代人特別是青年人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或一種工具。

  借助星座認識你自己

  卡西爾在《人論》中寫道:“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看來是眾所公認的。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論爭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經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即使連最極端的懷疑思想家也從不否認認識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台灣一位智者則説:“占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占星師同樣改變不了你的命運。占星只是讓你了解自己,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渺小,讓每個人多行善事,少做壞事而已,僅此。”

  在星座文化中,每個人的性格對應著十二星座中的某個星座,關於星座性格的概括,為處於成長期、對自身和社會還不夠了解的年輕人認識自我,提供了一個帶有娛樂味道的簡易方法。

  人是交流的動物,每個人又都渴望與他人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中國的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是伴隨著網路成長的一代,與人交往的方式更多是通過手機、網路等新興媒介。保羅·萊文森認為“社交”是部落格、臉譜網、聚友網等新媒介的固有屬性。今天的青年人借助於微網志、微信等新媒介與人交往,在此過程中,如果彼此都愛好星座,雙方之間的交流自然更順暢。

  “星座”成為一部分年輕人交流和溝通的一種紐帶,新浪、騰訊等各大門戶網站都有無數個成員眾多的“星座俱樂部”,這種“文化圈落”,具有典型的青年亞文化特徵。

  “星座熱”與自身心理防衛

  形形色色的網路星座文化之所以流行,不僅反映了青年人自我認識和社交娛樂的需求,也折射了現代社會的精神狀況。

  韋伯等社會學家視現代社會為一個“祛魅社會”,自近代以來,民主、科學和技術是時代關鍵詞,但在快速發展並充滿各種顯性和隱性風險的現代社會裏,人們又時常有一種不安感和不穩定感。

  隨著資訊和媒介社會的來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更是製造了一個“虛擬的時空”,吉登斯所説的時空分離的現象嚴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既可以通過E-mail、微信視頻、QQ聊天工具等新興媒介保持聯繫,但也因為地點與時空的分離而深感雙方交流存在著種種障礙,有時即便是面對面的視頻交流,也無法真正了解對方的真實狀況,技術的發展讓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新問題。榮格早就指出,在現代社會,由於傳統共同體的解散,每個人比傳統世界裏的人更孤獨無助,那些被過去時代所拋棄的許多東西,比如占星術之類恰恰在這時,突然又重新“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

  今天發達的科技並不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尤其是精神問題,於是“星座神話”在網路空間和青年群體中流行,“星座控”們不僅將星座視為消遣娛樂工具,也渴望從中得到某種啟示。當然,氾濫的星座物語還為眾多星座網站,乃至商家帶來鉅額利潤。商家們紛紛以十二星座為坐標細分受眾,為不同星座的消費者打造不同的商品。

  如何看待“星座控”現象?筆者認為,雖然簡單斥之偽科學、迷信很容易,但更應由此關注到青年人自身心理防衛的需要。正如南開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樂國安所説:“相信星座,或許是源於自身心理防衛的需要。這種心理防衛對人有一定安慰作用,能夠使人的內心衝突得到一定緩解。但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都陷入這種阿Q式的自我防衛當中,那就是一個悲劇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