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拿什麼拯救“流失的黑土”?

  • 發佈時間:2014-11-03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王延斌

  山東聊城劉氏兄弟同時種植大棚茄子,同樣的地塊、同樣的品種,茄子的成熟時間、挂果數量卻差異巨大:弟弟家的茄子植株旺盛,果色黑亮,上市時間早,採摘次數多三茬,這讓劉大哥大為不解。他不知道的是,一種名為“嘉有黃腐酸”的肥料正在老弟家的大棚下發揮威力。

  黃腐酸是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肥料?

   黑土流向了哪?

  10月中旬,來自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的多名專家從山東出發,驅車千里來到東北。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佔全國的10%,位居第一,然而近些年,由於不合理耕種方式,這裡的土壤地力明顯減退、黑土層退化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養分流失。這片肥沃的土壤,正在面臨著“黑土流失”的危險。

  “土壤肥力減退的現象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農業生態面臨的一大危機。”農業專家、全國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組長鄒德乙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

  而“黑土流失”的根源,則指向了人們長期形成的種植習慣:人們把化肥、農藥灌到地裏,卻種出了“噩夢”。中國土壤專家張維理曾痛心地説:“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餘70%以上都污染環境了。”

  土地産出糧食,是農民的飯碗,更承載著農民兄弟走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希望,如果農民失掉了飯碗,他們怎麼活?

  這種黑色的粉末是什麼?

  遼寧省東港市的水稻育種基地裏,陳德輝抓了一把名為“嘉有黃腐酸”的肥料扔進清水盆中,攪了攪,不到30秒的時間,所有肥料顆粒都溶進了水中,這位遼寧省東港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嫺熟的將這盆水肥澆進基地的水稻田裏,用餘下的時間期待著水稻的收成。

  “黃腐酸是一種既溶酸、鹼,又溶于水的腐殖質。”中國農科院德州實驗站副站長林治安當然明白黃腐酸的神奇之處,“它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能促進植物生長,對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産和改善品質作用。”

  在東北,在安徽,在陜西,在山東......黃腐酸的神奇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於是,這種灰黑色粉末狀物質被加工成粒狀肥料,逐步走進中國各地的田間地頭。

  儘管我國黃腐酸研究開發已有30多年,但迄今仍停留在直接從泥炭和褐煤、風化煤中提取。黃腐酸含量低,提取工藝要求複雜。目前,市場上黃腐酸含量20%的産品生産成本就高達3萬元/噸。

  在山東農科院農資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榮宗看來,傳統的黃腐酸成本高昂。拉低成本,將神奇的黃腐酸從“貴族肥”變成“百姓肥”,還需要在市場導向下的科研發力。

   廢棄的秸稈能幹啥?

  6月中下旬,山東省高唐縣農民吳賓家的小麥已經收割完畢,未等收糧入倉,他就在地頭點起了人民幣。

  “散落在地裏的秸稈都收走了,楞乾淨。再種玉米也好種,將來病蟲害也少。”在當地,山東泉林嘉有肥料公司的300多臺秸稈清理機器正夜以繼日的忙活,將農民兄弟們覆蓋在小麥地裏的厚厚的秸稈處理乾淨,勤快的吳賓沒閒著,他將自家的秸稈用三輪車運到這家公司,每捆1.4元的收入足以解決他家一個月的花銷。

  以天然植物秸稈為原料,將植物秸稈中的纖維素去除,提取出的木質素和氮磷鉀及多種中、微量元素以及在其中産生的黃腐酸,通過低溫噴漿造粒工藝加工成精製黃腐酸肥料,實現了“農田——天然作物——有機原料——黃腐酸肥料——農田”的迴圈模式。

  這是全國最大的黃腐酸生産基地——泉林嘉有向來訪者展示的“獨一無二”的産業鏈。

  泉林集團,這家以全國造紙業十強聞名在外的企業,正循著國家第一批迴圈經濟試點企業的標準摸索著自己的産業方向,而利用天然秸稈製造黃腐酸肥料,進而推向全國,正是這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的最新雄心。

  “由於價格因素,目前市場上的黃腐酸主要以3%含量的黃腐酸葉面肥、水溶肥為主。我們打破了這一壁壘,在提取農作物秸稈纖維制漿後,經磺化降解木素和鉀硫等秸稈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製成黃腐酸,極大地降低了黃腐酸生産成本,主流産品黃腐酸含量在30%。”

  顯然,在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李洪法看來,泉林嘉有已經從秸稈中找到了黃腐酸製造的“秘密”。

  尋找增産11%的案例

  正因為有過起死回生的遭遇,陜西農民張青對“嘉有黃腐酸肥”産生了好感,刮目相看。

  張青家的果園地處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禮泉縣,在種了半輩子蘋果後,這位倔強的老農仍然固守著二十幾年的老樹,土地經年累月的得不到休整,導致果樹根腐病比較嚴重,幾乎面臨絕産。對黃腐酸肥料的試用更像是一場孤注一擲的實驗。

  幸運的是,他的選擇成功了:蘋果長勢較好,每畝可增産15%,蘋果個頭較大,果型正、色澤鮮艷、口感好,每斤蘋果價格高於市場價0.5元,這一年下來預計每畝蘋果可增加4800元收入。

  張青的嘗試,不是一個農民自説自話的誇口,而是在端穩飯碗之後的感嘆。如同他的經歷,越來越多的人正從這種肥料的神奇效用中感觸到未來。

  遼寧省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德輝連續4年使用肥料後,邀請遼寧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環境資源所所長孫文濤聯合進行水稻測産,並得出了“增産11.17%”的結論。而去年,山東省高唐縣農業局在小麥、玉米種植中開展的一場實驗也表明,“這種肥料可以在減少30%的化肥使用量基礎上,增産11.3%。”

  而同樣的地塊和品種,茄子的成熟時間、挂果數量卻存在巨大差異的劉氏兄弟也終於明白了“嘉有黃腐酸肥”的奧秘所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