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神東集團打造中國最大的“綠洲煤都”

  • 發佈時間:2014-11-03 01:00: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尹亮 高會武 張振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地跨陜晉蒙三省區、産量達到2億噸級的大型煤炭生産基地,神華神東煤炭集團(下稱“神東集團”)堅持“資源開採與環境保護相促進”的思路,通過30年的不斷實踐,將這裡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綠洲煤都”。

  神東集團是央企神華集團的骨幹煤炭企業,其所處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是黃河上中游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從1985年神東礦區開採之初,神東集團及其前身就提出了“建設一流的能源基地,必須有一流的生態環境”的開發思想,格外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在20世紀90年代,神東集團採取的治理方式主要是以公路為龍頭,在公路兩側開展防風固沙。2000年以後,神東集團提出“三圈”加“三期”的防治模式。

  所謂“三圈”防治模式,即在礦區50公里範圍內的風沙區和水土流失區建設草灌喬相結合的立體防護體系,從根本上遏制風沙危害與水土流失,形成“週邊防護圈”;在礦井周邊山地水土流失區,建設喬灌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常綠林,形成“周邊常綠圈”;在礦井生産生活區進行園林化建設,營造優美和諧的生産生活環境,建成“中心美化圈”。

  神東集團的生態治理不僅是在空間上做文章,還要在時間上做文章。因此,他們又提出了在採前、採中、採後“三期”進行防治的措施。針對本就脆弱的環境,神東集團在採前,便先期進行大面積治理,使區域環境具有抗開採擾動的能力;在採中,通過創新井下開採技術,對開採早證的地表裂縫、塌陷進行封堵,並進行一定的補種綠植,減少地面水土流失;在採後,通過構建持續穩定的區域水保功能,並種植沙棘等經濟作物,實現“開採一次性煤炭資源,建設永續利用的水土資源”的目標。

  通過科技和研究手段帶動環保工作的提升,也是令神東集團頗為自豪的工作模式。神東集團積極與內蒙古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了30多項沉陷區水土保持治理科學研究,並取得了諸多成果:2008年,《荒漠化地區大型煤炭基地生態環境綜合防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千萬噸礦井群資源與環境協調開發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事實上,若不是因為採煤,可能沙地還是沙地,沒有專人下這麼大氣力進行專門的治理。從這一點上説,採煤才會治沙,才能形成資源開採與環境保護的相互促進。”神東集團環保管理處處長王義表示。

  王義的這番表述,也得到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小柳塔村王玉成的認可。“以前全是沙漠也沒有路,現在神東綠化搞得很不錯,我們生活得很舒心。”今年39歲的王玉成説。現在,王玉成住在神東集團與地方共建的烏蘭木倫新村,一家4口住上了320平方米的小別墅。小區裏樓房漂亮整潔、樹木環繞,不遠處的山上還有剛剛修建好的景觀林。

  在神東大柳塔西山常綠林區,67歲的劉面魚已經在此看護了10年。在他的記憶裏,早先這裡滿是黃沙和廢棄煤矸石,“那會兒颳風的時候,大柳塔鎮滿城都是沙子,有時候都看不清人。”隨著神東集團的工作人員把山裏的煤矸石挖出來,把沙子清掃乾淨,再種上樟子松、油松、側柏等適宜生長的常綠作物,這裡的環境大變樣。現在這裡不僅空氣好了,甚至還有了野兔、山雞和多種鳥類等野生動物。“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關鍵是生態平衡了。”劉面魚對這些年環境的改善由衷地高興。

  已經在神東集團烏蘭木倫礦工作了25年的劉瑞霞,剛參加工作時礦區周邊全是荒沙,幾乎沒有樹木,而他們當初在辦公區域栽種的楊樹,現在已經有十七八米高。幾十年的綠色實踐,這4層樓高的楊樹成了最好的見證,也成了煤炭開採帶動當地環境改善的“最佳物證”。

  曾任國家環保局局長的曲格平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神東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在一個很惡劣的環境中改造環境、建設環境,將它由荒涼變成了綠洲。”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也表示,神東集團的礦山綠色治理效果令人震撼,這種超大規模、持續性的復墾是一項綠色奇跡,也是央企承擔起生態責任、社會責任的最好體現。

  據悉,30年來,神東集團堅持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並重,不斷創新管理與技術,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工程,累計投入治理資金達13.1億元,完成治理面積244平方公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