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吉林白城:生態經濟托起發展夢想

  • 發佈時間:2014-11-02 10:44:2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長春11月2日電(記者 王存理、齊海山、孟含琪)白城,吉林自然條件最差地區之一,久為風沙幹鹼旱所困。

  2009年以來,白城大力植樹、治水、整地,荒漠化面積減少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高近2個百分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4年位居全省前列,地區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均增長1倍以上。

  生態立市:昔日白城變綠地

  “一陣風就能捲起一道‘沙墻’,大風過後身上能抖摟出幾斤沙子。”白城市鎮賚縣東平鎮農民高槐説。

  白城,蒙古語查幹浩特,意為白色的城鎮,地跨科爾沁草原和松嫩平原。由於盲目開墾、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土地荒漠化逐漸加重。

  “一進洮南府,就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當地小孩子也能説上幾句這樣的俗語。白花花的鹽鹼地,鋪天蓋地的風沙,脆弱的生態環境讓白城市經濟發展一直在全省後面“打狼”。

  “改變白城的落後面貌,就要將‘環境立市’作為第一戰略。”白城市委書記李晉修説,“白城要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向綠水青山要效益、要發展、要生産力,以系統工程思路抓好生態建設。”

  2010年起,白城提出“三年大造林、治理荒漠化”。全市造林200萬畝,林地面積增長50%;荒漠化面積由2009年的1596萬畝,下降到去年的1042萬畝,有效阻止了風沙、鹽鹼擴散蔓延,建立起吉林省西部的生態屏障。

  在鎮賚縣東興鎮,民營企業老闆汪國益種了180公頃林子。“曾經是個乾涸的蘆葦塘,鹽鹼化嚴重,種啥啥不活。”汪國益説,“一公頃地種下1600多棵樹苗也就能活六七百棵,天旱還要經常灌溉,沒少投錢。”

  如果説植樹造林為裸露的地表換了新皮膚,“河湖連通”工程則為乾涸的河道補充了血液。白城缺雨,但過境河流多和地下湖泡多,水沒有利用好。白城通過引蓄嫩江、洮兒河等洪水資源,連通泡塘,構築水域網路,旱時供水,澇時蓄水排水。目前,已連通泡塘80個,改善和恢復濕地面積550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上升0.3米至2米。工程全部竣工後,全市增加可利用水資源量6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130萬畝,增産糧食10億斤。

  整地強市:鹽鹼地飄出稻花香

  白城依託引嫩入白、大安灌區等重點水利工程興建河湖連通之時,同步實施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建設,百萬畝田地再現盎然生機。

  鎮賚縣一片鹽鹼地上,吉林省水利水電工程局孟慶偉一呆就是2年。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這片480公頃的鹽鹼地變成了設施齊全的水稻田。“2000萬元的投資,讓白花花的鹽鹼地變成良田,不出幾年這裡就會變成魚米之鄉。”

  新增耕地帶來豐收的同時,也讓百姓的腰包鼓了。鎮賚縣五棵樹鎮徐家村過去十年九旱,靠堅硬的鹽鹼地只能勉強維生。實施土地整理後,徐家村種了萬畝試驗田,當年就迎來了大豐收。

  “第一年種水稻就收穫10萬多斤,純收入超過6萬元!”農民康偉利説。如果每畝旱田與水田收入以相差5000元保守計算,全村“旱改水”一年即可增收130萬元。

  通過招商引資,吉林豐盛米業、遼寧五豐集團等企業獲得合同經營新增土地18.3萬畝,開展為期30年的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讓農業生産在自身鏈條的延伸下實現工業化,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凸顯。

  白城這幾年新增耕地240萬畝,工程全部完成後,水田面積將達到300萬畝,居吉林省各地之首。去年白城糧食産量達82億斤,比2009年提高了64%。

  農業興市:生態經濟打開發展空間

  “過去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發展步履維艱。現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發展又步入了快車道。”白城市農委副主任韓友説。

  在金塔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辦公樓大廳,以辣椒為原料的産品堆成了“金字塔”。“咱們産品金字塔壘得越高,對農業增效的帶動作用就越強。”公司董事長楊茂義説。這家企業創造了優質品牌辣椒種植基地規模、冷凍鮮椒出口量、辣椒粉生産能力、辣椒紅色素單機日産規模等4個“全國第一”。

  白城開始做有機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態魚為主的“六畜興旺”文章,綠色農産品成為促進發展的王牌。

  “白城市是吉林省三大水稻種植板塊之一,所産大米為弱鹼性健康食品,新增耕地,無污染,灌溉水源3類水質以上,打造有機大米條件優越。”白城市副市長包維國説,“吉塔”辣椒、白城綠豆、“年香玉”黏玉米等6項産品成為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産品,雜糧雜豆年産量80萬噸以上,擁有全國最大雜糧雜豆交易市場,其中綠豆貿易量佔全國四分之一以上。近年來,益海嘉裏、英聯、中綠、飛鶴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白城“爭搶”資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