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爺大媽 別被“高息”迷住眼

  • 發佈時間:2014-10-31 08:33:33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目標人群

  大爺大媽

  ■ 忽悠手段

  熱情招待高息誘惑線下刷卡理財變借貸

  ■ 真實面目

  名為“網路理財”實為民間借貸 拆借資金高息放貸

  ■本報記者 李家宇 見習記者 馬曉冬

  網路理財産品,門檻5萬元起,6個月的年化收益率9%、12個月的年化收益率13%……

  在某超市門口,“客戶經理”戴著工作證,邊發著傳單邊賣力地吆喝。不時有大爺大媽從超市走出來,“客戶經理”便向他們推薦。記者近期走訪發現,一些民間借貸公司先註冊一個“P2P理財網站”,披上“網際網路理財”外衣,然後“回流”到“線下”廣布網點,吸收公眾資金,發放高息貸款,賺取可觀利差。專家提醒,所謂“理財公司”雖然在努力規避違法,但投資者的資金風險並沒有減小,尤其是大爺大媽,千萬別被“高息”誘惑上當受騙。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去聽了某理財公司的“講座”。該公司租用了某酒店的大型會議室,門口還設有茶點,可謂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在會議室內,“專家”配合著音樂不斷灌輸所謂“理財觀念”;而在台下的大多數是老年人,每10人為一組,每組配備“理財經理”一名,會後做“有針對性”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意義的P2P理財不同,這些産品均需線上下刷卡購買。記者佯裝很動心,“客戶經理”將記者帶到隔壁的小會議室進行一對一理財諮詢。“客戶經理”劉女士表示,“門檻5萬起,只要帶著銀行卡,就能刷卡理財,100%兌付客戶本息”。此後她拿出了合同,上面寫著“借款協議”。當被記者問及理財為什麼變成借貸時,劉女士解釋説,“這就是理財,我們公司實力雄厚,還有擔保公司提供擔保,肯定沒問題。”

  本市某理財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以上的案例是目前業內的普遍“玩法”;一些民間借貸努力“上網”,以“網路理財”為名線上下開展業務。某家借貸公司以15%的利息拆借資金,以30%的利息放貸,去年就賺取2000多萬元。

  對此,理財師李冬梅分析認為,相比于純線上的P2P貸款,這些以“網路理財”為名的線下理財公司金額更龐大,而且用戶廣泛、透明度低、操作複雜,很容易引發非法集資風險。

  理財師丁聖傑提醒,此類公司打著“網際網路理財”的幌子,經營的還是非法集資的勾當。即使反覆提醒,還有大爺大媽往火坑裏跳,就是被“高息”的誘餌蒙蔽了;老年人相對缺乏風險判斷力,難敵“客戶經理”的“好言相勸”。丁聖傑建議,面對各種發傳單的“理財”,大爺大媽您長點心吧,可別再買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