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賓: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
- 發佈時間:2014-10-31 00:29:5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天,很少人在意悅賓飯店門口挂著的"中國個體第一家"的牌子。到飯點兒的悅賓飯店雖然已不再人聲鼎沸,但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的創業故事依然讓人難忘
1980年9月的一個下雨天。北京中國美術館正門對面的翠花衚同。細小狹長的衚同裏黑壓壓擠滿人,大家的傘撐成一小片天空。傘下面,有人推著自行車,有人手裏捏著網兜,有金髮碧眼的記者,還有日本留學生……大家擠在一個簡陋的小飯館門前等待著。11點多,門剛一開,靠前的人群已經涌進小平房裏。一位40多歲的婦女走出來有些惶恐和興奮,她正是飯館的主人——劉桂仙。
劉桂仙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飯館會吸引來這麼多顧客。小店裏只有4張桌子,因為物資限制只有鴨子做的菜。就這樣,飯館外的衚同還是被圍個水泄不通。36元本錢買的鴨子也都賣完了,劉桂仙只有向鄰居借麵粉做打滷面。這一天,小飯館中午賣了50元,晚上賣了80多元。當天出版的《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開張》的報道。
這家打破計劃經濟沉悶氣氛的小飯館,就是今天依然紅火的——悅賓飯店。
今天,很少人在意悅賓門口挂著的“中國個體第一家”的牌子。到飯點兒的悅賓雖然已不再人聲鼎沸,但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的創業故事依然讓人難忘。
悅賓的創始人劉桂仙和郭培基夫婦,原先都是單位食堂裏的廚師。那時候,劉桂仙還是個臨時工,兩個人每月只有不到100元的工資。當時家裏一共有5個孩子,4個兒子1個閨女。因為收入太少,窮的有過7口人蓋兩床被子的時候。兒子都是半大小子,也是最需要錢的時候。一次,劉桂仙聽收音機時,裏邊説到東北有一對夫妻,自己蒸了包子上街賣。劉桂仙一下子受到了啟發,覺得夫妻倆都做得一手好菜,不如開個小飯館,還能改善一下家裏的經濟。
那個時候沒有個體戶這個詞。所有飯館都是國家經營。劉桂仙是個急脾氣,想到就要做,轉天早上就跑到工商局去申請營業執照。到了工商局,劉桂仙説想開飯館,工商局的人就問她有屋子開嗎?劉桂仙説有,可以把自己睡覺的屋子騰出來。“那你一家擱哪兒睡呵?”劉桂仙回答:“上房睡,上房頂睡去。”辦公室的人聽完全笑了起來。最後,工商局的人勸説劉桂仙回家,孩子多、生活有困難,去找你老頭單位要點補助,我們這裡解決不了。個人開飯館,國家沒政策,我們不敢批啊。
因為當時私人經營還沒有先例,所以成了件新鮮事,一個記者知道這件事後,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不久以後,工商局的人找到劉桂仙説:“這樣吧,先斬後奏,你先開業,然後發照,回家準備去吧。”就這樣,劉桂仙的小飯館夢終於實現了。
4張舊的小桌,10多把小木凳,4塊塑膠布。就這樣,在衚同裏的幾挂鞭炮聲中,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總算開張了。悅賓開張那天,劉桂仙和老伴貸款的錢都用得差不多了,只剩下36元。劉桂仙就拿著36元錢到朝陽菜市場買回來4隻鴨子,再把4隻鴨子分別做成香酥鴨、麻辣鴨、八寶鴨,一塊錢一份地賣。“第一天關門後,劉桂仙夫妻倆算計了一下,賺了40多塊錢。那就是她老伴一個月的工資啊。倆人感到特別激動。
北京晚報的記者王達人知道了這件事,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新聞。當天晚上,一篇不足百字的《本市第一家個體經營的悅賓今天開業》的報道在《北京晚報》頭版中出現。第二天,《北京晚報》又在頭版刊登了一篇新聞特寫《“嘗嘗看”笑語滿堂》,還同時配發了評論文章《嘗嘗看,好!》。悅賓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就有了文字記錄。
靠著一個星期賣鴨子的收入,劉桂仙有了第一筆流動經費。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買東西都要票,糧票、糖票、肉票、油票,劉桂仙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票,只有去河北、天津趕農民的集市採辦。當時劉桂仙夫婦不敢雇人,因為老伴還要上班,就劉桂仙自己一個人買辦、搞衛生、做菜,實在忙不過來了,飯館只能在晚上營業。
悅賓的菜出名了,不僅因為它是中國個體第一家,還因為這裡的菜好吃又便宜。後來,來悅賓吃飯的更多了。4張小桌,一天只能接待十四五個顧客。來吃飯要排號,最長時要排到60多天以後才能吃上。劉桂仙有一個小本子,記上他們的電話,排到了,打電話通知。在這個排號的隊伍裏,有大使、外國專家、記者。那時候,外國客人手裏都拿著一個自製地圖,有的還是複印件。原來是大使館裏的人互相傳喚,最後北京的老外都知道悅賓了。
如今,悅賓飯店依然在衚同裏,像一個歷史符號,記錄著那中國改革開放最難忘的一頁。
(馮琳琳/整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