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增殖放流為何讓鰱魚鳙魚唱主角

  • 發佈時間:2014-10-29 04:34:34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王浩奇

  本報通訊員 劉 洋

  10月20日下午,在連綿的秋雨中,謝召勇和當地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往南四湖裏放流完今年的第6000萬尾魚,回到岸上嘴都凍青了,心裏卻暖流涌動:“今年的增殖放流終於完成了。”作為濟寧市漁業局漁業科的負責人,為了完成今年秋季的增殖放流任務,他已經緊張忙活了一週了。

  增殖放流是全市漁業的大事,今年已經是濟寧連續增殖放流的第10個年頭了。從開始的多種類均衡投放到近年來以濾食性的鰱、鳙魚為主,增殖放流已經不再單純以豐富物種多樣性、保證漁民收入為目的,當地水環境保護尤其是南水北調工程對水質的要求顯得越發重要。

  水質狀況決定魚類的生存,魚類的活動也能影響水質環境。多年的研究表明,利用魚、蝦、貝、藻等生物進行生態修復,以魚治水,修復與重建水體生態系統,恢復水體生態系統結構,實現湖泊水體多功能的服務價值,維持穩定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作用十分重要。

  謝召勇介紹,在湖中合理放養鰱、鳙、鯉、鯽等魚類,可大量濾食和攝食浮游生物與有機碎屑,能有效改變水體中浮游生物結構和種群結構,使水體環境朝著有利方向發展,進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這些年,他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據了解,一般來説,水體中總磷和無機氮分別為0.02㎎/L和0.3㎎/L,就可以認為水體已處於富營養化的狀態。在湖泊中放養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鳙等魚類,通過食物鏈轉化,一方面可直接消耗水體中過剩的藻類,另一方面可消耗利用水體中其他的浮游生物,從而降低水體的氮、磷總含量。據測算,每産出1㎏鰱、鳙魚將從水中帶走約29g氮、1.5g磷、119g碳。魚類的攝食同化作用,能有效緩解水體的富營養化。

  因此,濟寧漁業部門提出“放魚養水”的概念,通過向湖泊、城市水系及水源地投放大量特定魚類,如鰱、鳙魚,通過濾食性魚類來清理水中的浮游生物,降低水中碳、氮和磷的含量,從而達到凈水、養水、調水、控水的目的。謝召勇介紹,濟寧市去年鰱、鳙魚(淡水濾食性魚類)産量為8.05萬噸,按照一定的測算方式計算,8.05萬噸鰱、鳙魚可從養殖水域中移出的碳量為1.56萬噸。

  濟寧市是全省淡水漁業大市,漁業各項經濟指標多年來位居全省淡水地市首位、全國淡水漁業地市第8位。全市現有淡水水域近300萬畝,境內全國第五大淡水湖泊南四湖總面積達181萬畝。“一泓清水永續過境”,作為南水北調東線上的重要城市,濟寧近年來不斷探索改善水環境、保證水質的途徑,“放魚養水”這種“軟方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