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産大片走出國門無人識 中國電影為何海外知音難覓

  • 發佈時間:2014-10-26 08: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吳曉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3年,中國電影國內票房達到創紀錄的217億元,而海外票房僅14億元,還不及國內票房的零頭。總體上看,中國電影出口額較低,距離歐美文化強國尚有較大差距。”這是近日出版的《銀皮書:2013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向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影潑出的一瓢冷水。

  《銀皮書》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編寫,自2011年開始每年一部。據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銀皮書》主編黃會林教授介紹,《銀皮書:2013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分為5個部分,分別從2013年度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概述、海外傳播內容、國際傳播效果、海外傳播渠道多樣性、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應解決的核心問題角度,對中國電影2013年度海外傳播總體狀況進行了分析。今年數據調研側重從母語、漢語掌握程度、觀看渠道對受訪者的影響角度研究中國電影的國家傳播。

  “通過我們3年的連續調研發現,動作片、功夫片一直是海外觀眾最喜歡的中國類型電影。但與前幾年相比,2013年願意進電影院看中國電影的海外觀眾人數減少,通過電視看電影的人數在增加。”黃會林認為,相對於中國國內電影市場保持20%~30%的增長值,2013年度中國電影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表現依然不容樂觀。

  《銀皮書》指出,儘管2013年共有113次中國電影節在境外48個國家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舉辦,共有429部次國産影片參加了27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76個國際電影節,89部次影片分別在22個電影節上獲得116個獎項,但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7%的海外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中國的任何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節距離真正國際化尚有一段距離。

  不光中國電影節在國際上默默無聞,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同樣缺乏打動海外觀眾的力量。

  “由2013年調研數據可知,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不感興趣。但是,受訪者普遍表現出對中國的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興趣。這説明,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創作和傳播上存在較大問題。”黃會林曾聽到有外國觀眾説中國白酒不能喝,因為是男人的尿釀成的。問怎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對方回答:電影《紅高粱》裏不就這麼演的嗎?在黃會林看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還無法滿足海外觀眾了解中國社會的需求,還沒有成為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獨特渠道,這種現狀的直接結果就是對中國形象的影響。

  調查顯示,中國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訪者普遍認為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具有獨特文化的、神秘的國家,這些都是比較中性的評價。對於中國人不文明這樣的負面評價多於中國是一個現代的國家、中國人友好這樣的正面評價。

  黃會林認為,中國電影在內容選擇和表達上需要進一步改進,“我們不但要了解世界,也必須讓世界了解中國,這是中國電影人的責任”。

  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以27億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電影市場。一方面,世界電影急於分享中國電影市場的高成長性,另一方面,中國電影也急於獲得世界電影市場的關注與肯定。

  遺憾的是,中國電影“走出去”並不是通過簡單表達“人類普遍價值觀念”和“民族特色”就能實現的,而是一項系統工程。調研發現,同樣一部電影,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票房收益完全可能呈現“兩極化”特徵。2013年度國內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私人訂制》、《小時代》等,無不在海外市場遭遇水土不服。

  究其主要原因,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銀皮書》編委周鐵東一針見血地指出,是“文化傳播的弱勢,中國電影在世界主流市場沒有需求”。

  “中國要傳播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借船出海,而好萊塢堪當首選。好萊塢因此而投我所好,便完全可以形成一種各得其所的雙贏格局。”周鐵東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的國際文化傳播依然處於弱勢,世界電影市場的主流仍然是美國電影。“走出去”並不是要跟好萊塢抗衡,而是在美國電影剩下的10%的市場份額中跟其他國家競爭。因此,抵制好萊塢是一個偽命題,只有合作與合拍才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旋律。記者 吳曉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