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集雨水窖,集出“旱地水鄉”

  • 發佈時間:2014-10-26 05:13: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寧夏中寧縣喊叫水鄉的喊叫水村,雖然名字裏帶個“水”字,水卻著實不怎麼多。這裡的氣候異常乾旱,一年下來也難下幾場雨,村裏僅有的一口泉也在10年前乾涸了。

  不過,缺水的日子終於熬過去了,如今的鄉親們不再愁水吃了。這一切都是從一口小小的集雨水窖開始的。

  走進村民張衛健家的小院,就見一座混凝土“井臺”。“機井水又苦又澀,還是‘天上的水’好喝。”張衛健一邊説,一邊揭開“井蓋”,放下繩子,一收手,就提上來一桶清水。記者嘗了嘗,果然甘甜爽口。

  對於喊叫水村的村民來説,“喝水”的那些事兒,真是週折——

  喊叫水村本來有一股清泉,泉眼有碗口大,就在張衛健家小院邊上。“那時候,清泉四時不歇,匯成大水洼,有幾千立方米。周邊十里八鄉的百姓,祖祖輩輩都靠這汪泉水生活。”張衛健説,看到不少人趕著毛驢,翻山越嶺走幾十里路,就為了來自家門旁拉水,覺得出門就能挑水吃,真是太幸福了。

  可惜,這種幸福沒能持續多久。由於連年乾旱、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中寧縣水庫、水井普遍乾枯。終於,在10年前,喊叫水村泉眼也徹底斷流了。

  附近沒有飲用水源,張衛健只好買了三輪車,和其他村民一道,去70里外的長山頭機井買水。他在院子裏挖了個坑,鋪上地膜防滲,買回的水就蓄在坑裏。“每趟拉回的水只夠吃七八天。這樣長年累月、長途跋涉地買水,終究不是辦法。而且,機井水又苦又澀,太難喝了。”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村民們決定自己動手挖水窖,收集雨水。政府給每戶補貼了兩噸水泥,村民投勞施工。張衛健在院裏選了塊地方,挖了個3米深的大坑,建成一口混凝土水窖。院子地面用混凝土硬化,形成高差,再在低處開口,與水窖接通。

  “建水窖有幾點要特別注意:一是防滲漏。坑底、坑周要砌5釐米厚的水泥墻,還得刷防水層。二是保持清潔,窖水燒開才能喝。窖池要定期清淤沖洗。廁所、羊圈要建在院外低處,不然臟水會灌進窖池。三是窖口要加蓋,防止水分蒸發、小孩落窖。”張衛健説。

  經過一番忙碌,集雨窖終於建成了。每到雨季,落在屋頂和院裏的雨水,就乖乖灌滿了窖池。窖池能蓄20方水,足夠張衛健一家5口吃一年。張衛健利用水窖富餘水量,澆灌菜園子,種了甘藍、番茄、黃瓜、辣椒,全家吃菜都不用買了。

  如今在當地農村,幾乎家家都有水窖集雨。除非遇上全年不下雨的極端氣候,一般情況下,農民都不用為吃水問題發愁。中寧縣水務局辦公室主任魏偉説,中寧縣自2005年起,累計投資432萬元,幫助農民建集雨水窖。可喜的是,修建集雨水窖解決吃水難,在寧夏旱區已全面推廣。寧夏南部10個縣區,目前已建成水窖40萬口。窖水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飲用水源。以十年九旱的西吉縣為例,目前全縣已建成集雨水窖2.63萬口、集水場2.35萬處241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3.98萬人的飲水問題,而且利用富餘水量澆灌了23.32萬畝農田。田坪鄉南岔村823口水窖建成後,年蓄積雨水2.56萬立方米,全村2035口人一舉告別了祖祖輩輩吃苦鹹水的歷史。困擾寧夏多年的農村飲水安全難題,竟被小小集雨水窖破解了。

  水利部數據顯示,我國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每人平均的28%,全國年均缺水500多億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一方面,天然降水留不住,每年有1.6億立方米的降水,白白流入大海。另一方面,地下水又超採。

  就此,水利專家評價認為,要確保水安全,保護水資源,關鍵在於提升地表水和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而集雨水窖正是一個成功探索,因而具有極強的推廣意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