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營體育用品應主動出擊

  • 發佈時間:2014-10-23 00:30: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體育用品市場的成熟與洋品牌入侵不無關係。

  當多數國人尚不知體育用品為何物時,歐美大陸的運動市場就已廝殺慘烈。作為後起之秀的耐克,曾經面臨著阿迪達斯公司的巨大壓力,卻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建立生産聯絡代表處的歐美品牌。幾年後,阿迪達斯、彪馬、卡帕、美津濃等高調殺入中國市場,港臺鞋企也紛紛向內地轉移,我國體育用品市場競爭加劇。與此同時,外貿公司接下外貿訂單,交給東部沿海地區的民營或個體鞋廠生産,既培養了熟練的産業工人、技術,也逐漸形成産業鏈,中國體育用品OEM(貼牌代工生産)産業就此發展起來。

  而依靠OEM起家的民營中小企業,依靠其機動而低成本的運作模式,已經搶佔了原來國營品牌佔據的中低端市場。其中,李寧為代表的廣東企業因為進入市場較早,通過品牌行銷、人才引進、渠道新模式、體制改革,幾年時間就奠定了領跑者地位;90年代末期以安踏為代表的福建晉江品牌開始發力後,憑藉過硬的品質優勢,也在不斷崛起。

  市場的引爆點來自奧運會。2001年,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奧運熱,最直接反映就是奧運經濟和體育産業。作為體育産業排頭兵的體育用品市場表現更為明顯和快速,民資以每年50%左右增速進入體育行業,2013年僅珠三角地區投入就超過5億元。廣東8000家體育用品企業,民企就佔了九成多。經過輪番廣告轟炸和明星代言後,到2008年,李寧銷售額已達到近67億元,零售店總數達6200間;安踏2008年營業額達到46.3億元、利潤8.9億元,店舖總數達到5667家。

  經歷2000-2009年的“黃金十年”後,部分公司已達到上市量級或已經上市。然而,隨著行業增速放緩,嚴峻的問題開始顯現,高庫存、凈利潤下降的陰影越發濃重,本土體育用品行業的疲態開始顯現,以研發為主體的轉型工作也在悄然開展。2005年,安踏斥資3000多萬元率先在國內成立第一間運動科學實驗室,頗具戰略眼光,國家體育總局在2006年發佈的《體育事業“十一五”規劃》也是早早地看到了這一問題:“鼓勵和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行銷手段創新”。

  但目前看來,這種轉型還將持續,而且並不局限于科技領域。2012年以來,多家民營體育品牌紛紛出現“關店潮”,從近百家到數千家不等,以降低日益高企的運營成本。這一方面與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運動鞋服最大的消費人群15-25歲的年輕人正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大幅萎縮,但這恐怕也是盲目快速擴張、大肆開店的苦果。

  新政的發佈,對尚還處泥潭中的民營體育用品企業而言,更需要主動出擊,不能坐等轉型成功、機制到位,錯失彎道超車的新機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