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使中國“第一”的購買力平價不靠譜
- 發佈時間:2014-10-21 09:14: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週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佈報告稱,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一。
這個突然而至的“第一”,其實更適宜被看作對於某種長期性趨勢的表達。畢竟若就現階段中國真實客觀的發展水準而言,這頂帽子的含金量著實有限,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顯著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一國人口總量佔到全球總人口近1/5,因此,任何看似顯眼的總量指標一旦平均至個人後,中國在世界上的排位往往即刻跌落至平均水準以下。
即便拋開這種常識性的基本認知,單從技術角度來看,IMF的報告也有諸多可商榷處:
首先,購買力平價只是衡量均衡匯率的方法之一,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對它的測算與應用,必須被置於非常謹慎的限度內。譬如最著名的基於購買力平價構建的匯率指數——巨無霸指數。(編者注:這個指標由《經濟學人》的使用而聞名,將麥當勞在各國分店中賣的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進行比較。)目前該漢堡在中國、美國的售價分別為17元人民幣和4.8美元,但若據此得出美元兌人民幣均衡匯率應為1:3.54則顯然失當,因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很難完全避免商品取樣的主觀性,同時又很難準確評判取樣商品在物價體系中的屬性與權重。此外,該理論對非貿易品因素(譬如巨無霸價格中必然包含的人力成本)的忽略成為其經常招致批評的軟肋所在。
其次,中國的物價水準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這主要因為儘管中國的大多數商品已基本實現市場化定價,但上游的基本要素仍然處於不同程度的政府價格管制中,這使得以此為基礎的整個物價體系並未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 (譬如環境污染成本就經常被顯著低估了),而這種狀況長期而言必然難以維繫,再加之中國國內流動性過剩,人民幣的對內貶值是一種很迫近的隱憂。
第三,市場是最好的驗金石,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市場信號表明,人民幣匯率自匯改以來連續攀升,目前很可能已經不存在對均衡匯率的顯著偏移。譬如今年年初,人民幣匯率打破單邊上揚態勢,貶值預期已有端倪;再譬如近年來中國遊客的境外消費急劇飆升,深圳等地居民甚至連醬油等基本日常品也經常過境至香港採購。因此這就更讓人懷疑,IMF的購買力平價計算(對實際匯率大幅修正)存在高估人民幣幣值並進而高估中國經濟規模的可能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對於中國來説,與其記挂這個含金量有限的“第一”,莫不如因之再次溫讀世界銀行總結的規律,即“使各經濟體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對於它們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是不能夠重復使用的”。
中國的發展道路還很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