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良種良法良田顯優勢

  • 發佈時間:2014-10-21 05:33:41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黨文民

  “農業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産業?”今年我省遭遇了63年來最嚴重夏旱,不少地區的秋糧生産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絕收,旱情重新引發人們對於農業産業的思索。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少數地區因確實沒有灌溉條件導致歉收外,不少地方的秋糧仍然獲得不錯的收成。在大旱之年,良種、良法、良田共同作用,凸顯出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在糧食增産諸多因素中,良種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四成。

  百畝方單産超過900公斤,千畝方單産超過800公斤,在前期乾旱高溫、後期秋雨連綿的不利天氣條件下,臨潁縣潁龍專業合作社示範田的秋收成績令人欣喜。究其原因,首先要歸功於他們採用的玉米品種“鄭單538”。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河南農大教授陳彥惠説:“這個品種的特點是耐密高産、抗逆穩産,今年在眾多不利氣候威脅下,‘鄭單538’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錯。”

  我省玉米種植良種覆蓋率已達100%。其中,“鄭單958”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今年在我省種植面積約1000萬畝,佔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的20%多。另外,還有一大批玉米良種也在先期測産過程中刷新了畝産紀錄。

  三樣“法寶”各顯其功

  “不用多花錢,也不用咋管理,就是多等幾天,糧食不少打,為啥不幹呢。”10月20日,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種糧大戶黃國興這話,説的是玉米適時晚收技術。他種了50畝地,去年玉米晚收一個星期,每畝地多收100多斤,今年,他不但自己實施晚收,還向同村的村民大力宣傳這項技術。

  良法配套,事半功倍。除了適時晚收,深耕、密植也是農民爭取豐收的“法寶”。

  舞陽縣種糧大戶閆耀東就深諳此道:“想多打糧食,對地塊進行深耕很關健。同等條件下,與旋耕地塊相比,深耕地塊每畝至少多打100斤麥子、200多斤玉米。”專家也建議,土地最好3年進行一次深耕,以利於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地力。

  “目前我省玉米種植密度大都在每畝4500株左右,想高産,可以提高到每畝5000株左右。”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劉京寶説。高密度種植有利於高産,但也容易産生倒伏等問題,可以同步實施種肥同播、前氮後移等一系列種植技術。

  高標準糧田奪豐收

  浚縣衛溪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外,滾動的螢幕上,實時顯示著大田裏的空氣、溫度、風向和土壤濕度等多種資訊。這些資訊,可以通過星陸雙基遙感農田資訊系統實時接收,並及時傳遞到全縣500多名農業技術員手中,指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

  根據我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要求,2012年11月起,我省啟動建設970個農技推廣區域站,每個站服務10萬至15萬畝糧田。

  “近年來,通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統籌推進田間工程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跟進,全省已累計完善和新建3325萬畝高標準糧田,為糧食抗災奪豐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説。③9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