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發佈時間:2014-10-20 06:36:05 來源:石家莊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第一版)
“老趙已經有28個春節沒有在家過了。”市農科院院長田國英感慨地説。在趙國忠的試驗基地,除了所裏和正定南早現村,還有一處在海南島的三亞,離石家莊3000多公里,三點一線,構成了他棉花育種運作的軌跡。每年10月在北方收了棉花他就趕緊拿到海南去再種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種子帶回來馬上播種,一年收兩季棉花,兩年幹出四年的活兒,讓人欽佩。
一粒冠軍種子的誕生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是專家”,經過10年艱辛的南繁北育,趙國忠終於將優秀骨幹係“78—114”培育成了一個高産優質的棉花新品種,這就是1983年通過省級審定,1984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獲得首屆省長特別獎,全國五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的品種之一,曾轟動全國的冀棉8號。
在國家級大賽——黃河區試中,創造了黃河區試自1973年以來皮棉單産、鈴重、衣指三項最高記錄,其中皮棉産量比對照增産23%。同時,參加中、美棉大賽,雙方各出三個品種,在中美兩國分別種植。最終冀棉8號在兩地種植中都是産量最高的,被大家笑稱為“世界冠軍”。同時,在生産示範過程中,打破了北方棉區單産不能過150公斤大關的局限,1985年它便佔據了我省棉田面積的60%,徹底改變了外來棉種當家的局面,促成了我省植棉史上第六次品種的更新換代,進而形成“風靡”北方棉區的態勢。至1989年,全國累計推廣冀棉8號2500余萬畝,為廣大農民增加經濟收入8億元以上。
就在冀棉8號在全國聞名遐邇時,趙國忠注意到了冀棉8號存在兩個較明顯的不足:成熟期偏晚、抗病性較差。最終經過了11年17個世代的南繁北育的努力,他的第二個棉花優種——冀棉17問世。它“繼承”了冀棉8號的優點,克服了冀棉8號的缺點,增加了冀棉8號不曾具備的新特點。對播種期沒有嚴格的要求,可春播,可晚春播,可在水澆地適時播,也可在旱地等雨播。冀棉17在冀中南,特別在黑龍港乾旱地區極受歡迎,很快成為主栽品種,進而走俏蘇、豫、皖、晉、陜、新等地,備受棉農的歡迎。
迎難而上 勇攀育種高峰
人們不會忘記上世紀棉鈴蟲肆虐棉花的慘狀。大片棉田被這種害蟲吃得僅剩下光禿禿的棉稈。美國憑著強大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製成功了轉基因抗蟲棉,並很快佔領了國內市場。
針對美國研製出的轉基因抗蟲棉,趙國忠日夜難眠、廢寢忘食,暗下決心,攀登這一高峰——棉花抗蟲育種。“一定要研製出抗蟲性更穩定、更持久的中國的新型抗蟲棉。”趙國忠説。他和一批科學家承擔了這一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的研究課題,並在1999年成功育成了“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是首例擁有我國獨立智慧財産權,也是世界上第一例雙價抗蟲棉。它一舉打破美國抗蟲棉一統天下的局面,使中國轉基因抗蟲棉育種水準一步躍上世界領先水準。
這個具有完全中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品種,2000年通過國家農業部生物基因安全性評價,通過河北省審定和全國品種審定。被命名為“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從而獲得在北方5省棉區的大面積推廣權。截至2006年底,SGK321已累計推廣面積2300多萬畝,創造經濟效益18.8億元。更重要的是它作為新的種質資源已經被國內40多家育種單位運用,這些育種單位又以它為基礎,培育成了一大批新的棉花品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64歲的趙國忠始終沒有沉醉於榮譽中。談及未來,他又有了新的目標,帶領他的課題組採用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繼續“科研接力”,進行轉基因品質育種和抗黃萎病育種。
一望無垠的棉田裏,趙國忠依然不知疲倦地忙碌著。在他的眼裏,這一片片葉子,一朵朵花苞才是最美的風景,他默默關注著,精心呵護著。在棉田裏依舊背起噴霧器一遍一遍除治病蟲,下基點照樣蹬自行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著為國家培育優良棉種的夢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